分享到:
“十三五”以來,錫林郭勒盟緊緊圍繞建設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和國內外重要旅游休閑目的地目標發力,突出草原底色、文化亮色、口岸特色,把文化和旅游業作為全盟戰略性支柱產業、動力產業和富民產業,推動了全盟經濟轉型,促進了草原生態保護,提升了地區影響力,文化和旅游業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決勝全面小康注入了動力。
據了解,“十三五”以來,錫林郭勒盟文化和旅游重點項目累計完成投資近70億元,有力助推了全盟旅游業發展提檔升級。2019年全盟旅游接待總人數達1937萬人次,較2015年增長44.5%﹔旅游業總收入424億元,較2015年增長50.3%。
文化和旅游產業蓬勃發展
以草原為體,以草原文化為魂,以草原旅游為品牌,以“旅游+”為消費動力,錫林郭勒盟始終堅持文旅融合,著力提升文化和旅游產品核心競爭力。積極融入自治區環京津冀草原風情旅游片區,面向市場需求,規劃打造了包含1條主線、8條干線、6條支線,融合研學、運動、藝術、養生等多種旅游業態的錫林郭勒千裡草原風景大道品牌旅游線路,創建4A級旅游景區6家、3A級旅游景區3家,A級景區達到了19家,高A級景區比“十二五”末期翻了一番。
“十三五”以來,在打造錫林郭勒千裡草原風景大道品牌線路產品上,累計投資6746萬元,建成7個門戶、31個驛站景觀標志物,形成了主線串聯南北、干線深入景區、支線輻射全域的旅游服務網絡。同時,促進旅游業與農牧業、文化、體育、工業等產業融合發展,在錫林郭勒千裡草原風景大道沿線布局旅游牧場、低空飛行、紅色旅游、草原旅拍等產品,讓“旅游+”的新型業態和消費模式更加多元。
把提升鄉村(牧區)旅游品質放在重要位置,在加強草原旅游環境整治的同時,策劃提出了“旅居蒙古包”工程。目前,自治區星級鄉村(牧區)旅游接待戶達到44家,其中5星級8家、4星級15家、3星級21家。
依托蒙元文化、綠色草原、民俗風情等地區鮮明特色,圍繞“阿巴嘎、察哈爾、烏珠穆沁、蘇尼特”四大部落文化,分四大片區對旅游發展進行了規劃布局,草原文化和旅游活動不斷創新發展。
圍繞“中國馬都”品牌,探索開發了一系列馬文化藝術產品、日化生活用品、保健食品,持續打造中國馬術大賽、“貴由赤”馬拉鬆賽、草原馬拉鬆山地自行車挑戰賽、環多倫湖自行車賽、走近烏拉蓋河徒步溯源之旅活動、銀色錫林郭勒草原冰雪那達慕六大精品“體育+旅游”賽事活動,促進了體育與旅游融合發展。
如今的錫林郭勒,夏季以“遼闊草原錫林頌歌”為主題,冬季以“燃情冰雪溫情牧歌”為主題,打造出的傳統那達慕、內蒙古音樂節、冬儲季美食之旅、草原祈福迎新年等一個個文化和旅游活動如花朵般爭相開放,草原旅游的網絡及新媒體曝光量年均超過1億人次。
文化事業蒸蒸日上
錫林郭勒盟緊緊圍繞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務,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截至2019年末,全盟建有圖書館14個、文化館14個、博物館16個,嘎查村綜合文化服務中心855個,蘇木鄉鎮文化站78個,“三館一站”覆蓋率達到120.43%﹔建成圖書館分館28個、文化館分館25個,總分館體系基本形成,圓滿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指標任務。
“十三五”時期,全盟各烏蘭牧騎共創作文藝作品1140部,百余部作品獲得國家、自治區以及專業文藝機構組織的重要獎項。歌舞劇《我的烏蘭牧騎》入圍2018年度全國舞台藝術重點創作劇目及國家舞台藝術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劇目。6部劇目先後入選自治區舞台藝術精品工程。
在全盟13支烏蘭牧騎隊伍中,一類烏蘭牧騎有11支、二類烏蘭牧騎1支。每年深入基層送文藝演出1400余場次,服務觀眾年均70萬人次,開展文藝輔導、協助舉辦各類文藝晚會近300次。蘇尼特右旗烏蘭牧騎先後榮獲“北疆楷模”“全區三八紅旗”“草原英才”“最美奮斗者”等國家級、自治區級榮譽稱號,並被國務院授予“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集體”。
隨著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不斷完善,文化藝術創作日益繁榮,不斷豐富群眾文化活動供給,“全盟百場群眾性精品文化活動”“千場惠民演出”、內蒙古音樂節、烏蘭牧騎藝術節等民族文化活動,“陽光工程”“圓夢工程”等形式多樣的文化志願者服務活動全面推進。如今,全盟各地圍繞馬文化、民族體育等方面,在傳統節日、民俗節慶、重大紀念日、文化主題日等重要節點開展群眾性文化活動已成常態。
“十三五”時期,全盟強化對文物資源的有效保護,出土了一批珍貴的歷史文物。全盟現有歷史遺跡1148處、可移動文物8787件(套)﹔制定了非遺保護工作制度,建立11個傳承基地與傳習所,建立健全了四級名錄體系工程,整理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檔案152卷,拍攝錄像資料近2000小時、圖片3萬多張。
“十三五”時期,全面推進群眾體育、競技體育、體育產業、體育文化等各方面發展,深入實施全民健身國家戰略,提升體育公共服務水平,體育事業取得長足發展。目前,全盟體育場地達到2332個,其中公共體育場館88個、足球場地159個,總面積248.4萬平方米,人均體育場地面積2.36平方米。旗縣市(區)、蘇木鄉鎮、嘎查村三級全民健身中心(活動站、點)體系基本形成,活動站點200多處,城鎮健身廣場40個、健身路徑965處,全盟150個社區實現15分鐘健身圈全覆蓋。全盟公共體育設施全部實現免費或低收費向社會開放。
上一篇: 細數內蒙古“十三五”公共文化發展成就 |
下一篇: 內蒙古拆除違規侵佔用草原的景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