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技劇《我們的美好生活》巡演數場,幾乎場場爆滿。”內蒙古藝術劇院雜技團團長、雜技劇《我們的美好生活》制作人塔納說,作為現實題材雜技劇,《我們的美好生活》通過一次次的演出,獲得了專家學者和廣大觀眾的關注。
內蒙古藝術劇院原創雜技劇《我們的美好生活》於2021年立項,2022年7月作為第十九屆中國﹒內蒙古草原文化節展演劇目首演。該劇由中國舞蹈家協會主席馮雙白擔任編劇,一級導演何燕敏擔任總導演,並得到了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雜技家協會主席邊發吉的指導。
雜技劇《我們的美好生活》基於我國脫貧攻堅戰取得全面勝利、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時代背景,聚焦當代草原牧區生活,講述草原美好生活的奮斗故事。“我們用輕鬆、時尚、明快的表演形式,對當代雜技劇的藝術表現形式創新進行了一次有益探索。”塔納說。
在創作過程中,總導演何燕敏本著創作無定式的原則,探尋屬於演員自己的表達方式,在多個方面實現了形式創新和藝術創造。同時,站在觀眾的角度,力求把鄉村振興主題表達得更加藝術化、人性化、深刻化、趣味化。
塔納說,內蒙古藝術劇院雜技團秉持烏蘭牧騎的藝術特色,既能在馬背上馳騁,又一專多能、能歌善舞。然而,在創排過程中,他們也遇到諸多挑戰。他們創新表演形式,把雜技、魔術、舞蹈以及輕喜劇的表演風格融入其中,來表現牧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這種藝術融合是烏蘭牧騎一專多能的具體體現,對演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刻畫人物時要把雜技劇中的故事和矛盾完整地呈現出來。
為了更好地刻畫人物形象,演員反復打磨劇中的人物性格,推敲劇情的感人細節。內蒙古藝術劇院雜技團演員何超說:“對於雜技演員來說,台詞表演並非強項。但在這部劇中,我們成功克服了這一難題。此外,如何將雜技技巧與角色塑造相結合,也是我們面臨的挑戰。我們的目標就是深挖角色內涵,用藝術的語言引起觀眾共鳴。”
雜技劇《我們的美好生活》舞台監督吳烏日娜認為,該劇之所以收獲了眾多好評,是因為它打破了人們對傳統雜技的認知。《我們的美好生活》以雜技、舞蹈、戲劇藝術相結合的形式,展現當代社會的溫暖。雜技動作巧妙、自然地融入劇情發展,既展示技巧之美,又深化情感表達,形成獨特的觀賞體驗。有觀眾看完演出後說:“沒想到雜技演員會台詞還會跳舞,看完後真想馬上就動身去內蒙古草原,那裡有奔騰的駿馬、雪白的羊群、茂密的牧草。”
首演以來,通過專家研討、觀眾反饋,雜技劇《我們的美好生活》邊演邊改、邊演邊磨,不斷提升。有業內人士表示,雜技劇《我們的美好生活》立足當代,雜技、舞蹈、戲劇三位一體的藝術融合形式成為其突出特點,是一部呈現美好生活的現實主義題材劇目。該劇用自然的演繹、輕喜劇的形式、通俗的手法,多維度展示北疆文化的豐富內涵,讓觀眾在不經意間感受到藝術帶來的歡樂。(王慧 王小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