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3日至27日,由文化和旅游部主辦的2025“發現中國之美﹒相約亮麗內蒙古”系列活動走進呼和浩特、包頭、鄂爾多斯,來自墨西哥、塞舌爾、巴哈馬、贊比亞、牙買加、阿根廷等9個國家的駐華大使、外交官及相關機構負責人走過蒼茫草原和遼闊沙漠,縱覽悠久文脈與現代城市,在歷史縱深處溯源中華文明多元一體脈絡,於產業升級前沿見證高質量發展實踐,領略傳統與現代輝映的北疆之美。
人文體驗促進國際交流
走進內蒙古博物院,數字文物互動牆光影流轉。外賓們輕觸屏幕,鷹頂金冠飾等鎮館之寶在三維投影下細節明了,智能關聯的歷史脈絡圖譜清晰呈現出中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壯闊史詩。在史前展廳,生物化石骨架、草原植被標本揭示了游牧文明誕生的生態根基。巴哈馬駐華大使波萊特﹒貝瑟爾在參觀後感嘆:“在這裡能看到歷史和文化的多個方面,多樣的動植物標本全面呈現了這片土地的獨特魅力,這無疑是一次非常美妙的體驗。”
塞上老街游人如織,非遺工坊鱗次櫛比,美食香氣縈繞街巷,茶馬互市的繁榮景象彷佛就在眼前。外賓穿行其中,見證傳統技藝與民族文化融入當地日常生活之中。在奧威馬文化生態旅游區,熱情奔放的賽馬競技推動草原文化與馬背文化的國際交流。活動首日的內蒙古文旅資源推介會上,呼麥、馬頭琴等特色文藝展演帶領外賓“歌游內蒙古”,展示“歌海舞鄉”的動人魅力。在大型馬術實景演藝《千古馬頌》中,上百匹駿馬飛馳,騎手在馬鐙間翻轉,人馬共舞傳遞“蒙古馬精神”,演繹青城之美。
“每次到內蒙古,總讓我感覺像是回到了熟悉的地方。他們致力於展現的馬文化,與阿根廷有很多相似的地方。”阿根廷駐華大使馬致遠表示,“內蒙古有著美麗的草原風光,我們可以從內蒙古在生態旅游方面的做法中學到很多,包括草原保護與荒漠治理經驗。”
文旅融合創新發展模式
在包頭希拉穆仁草原上,當地牧民獻上了藍色哈達與馬奶酒,為外賓開啟“天天那達慕”文化邀約。長調悠遠穿雲,蒙古舞踏地生風,搏克手迸發原始力量,馬群卷起草浪馳騁。外賓手捧咸奶茶,游牧飲食文化蘊含的生態智慧觸手可及﹔跨上馬背,走到牧民身邊,民俗活動化為連通世界的文化出海平台。
塞舌爾駐華大使安妮﹒拉福蒂納感慨:“這是我第一次來到內蒙古參加那達慕大會。我去過中國很多地方,參觀過很多文化景點,它們都有各自的魅力,那達慕大會仍然帶給我獨特的體驗。”
從草原到沙漠,文旅融合與資源利用的智慧持續彰顯。在鄂爾多斯庫布齊沙漠的響沙灣索道纜車上,外賓們俯瞰漫漫黃沙與丹霞地貌。茫茫沙海中,多元體驗串聯起豐富業態,創新實踐激活了沙漠文旅經濟潛能。贊比亞駐華大使齊烏盧表示:“從城市到草原再到沙漠,內蒙古的一切都讓我興奮。這裡多樣的旅游活動促進了當地經濟發展。非洲地區有很多類似的資源,比如沙丘,如何在保護生態的前提下對其進行利用非常關鍵。”
綠色經濟帶動產城融合
全自動機械手精准分揀著灌裝完成的牛奶盒,無人運輸車搭建出高效智能的生產體系。在呼和浩特伊利現代智慧健康谷內,外賓們沉浸式參觀從“一棵草”到“一杯奶”的乳業生產過程,觀摩“乳業+文旅+智慧生活”的產城融合新圖景。墨西哥駐華大使施雅德在參觀後表示:“我第一份工作就是在乳制品行業,很了解這個行業。這裡非常現代化,也很整潔,令人印象深刻。”
在鄂爾多斯現代羊絨產業園,綠色變革正引領著紡織業的未來。在保護生態、減少碳足跡的前提下,從牧場、羊種到售後服務的全產業鏈打造出“負責任羊絨”。“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理念融入每道工序,內蒙古的產業升級實踐通過外賓的視角,詮釋著鄂爾多斯“溫暖全世界”的願景。
活動最後一天,外賓們走進鄂爾多斯綠色能源產業零碳產業園。依托“風、光、氫、儲、車”產業集群,園區扎實進行“零碳供能、零碳標准、零碳認證、零碳場景、零碳創造”五大突破。“過去20年裡,牙買加一直在努力增加可再生能源在國家電網中的佔比,我們可以從這個工廠所展示的可再生能源發展先進技術中學到很多。”牙買加駐華大使亞瑟﹒威廉姆斯說,“在中國,無論走到哪裡,都對文化底蘊與現代科技並肩發展的景象印象深刻。”
產城融合的新圖景在創新中拔節生長,文旅融合的新業態依托資源稟賦共舞共生。當歷史文脈、民族特色與綠色引擎、零碳科技相交相匯,這片土地正以堅實步伐走出高質量發展之路——以文塑旅的智慧深植沙漠草原,綠色轉型的實踐串起產業鏈條。這場行走在亮麗北疆的發現之行,正以豐富多元的中國之美讓世界真切感知中華文化,向世界講述新時代的中國故事。(李致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