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當前位置: 首頁 > 信息發布 > 全國聯播 > 寧夏
寧夏
寧夏:民間藝人成為致富帶頭人
發布時間:2023-02-13 11:16 來源:中國旅游報 編輯:張靜
信息來源:中國旅游報 2023-02-13
  今年春節期間,寧夏回族自治區石嘴山市大武口區潮湖瑞寶工藝葫蘆扶貧工坊裡,葫蘆烙(刻)畫代表性傳承人陶瑞珍指導村民在葫蘆上烙畫,以便按時完成訂單﹔在銀川非遺麻編扶貧就業工坊,麻編技藝代表性傳承人張璟正在通過公益微課堂視頻教學﹔在銀川市鎮北堡西部影城剪紙代表性傳承人伏兆娥工作室裡,游客排隊購買伏兆娥現場創作的兔年剪紙作品。
  近年來,寧夏秉持“見人見物見生活”的理念,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15家非遺工坊被評為國家級就業工坊,賀蘭硯、葫蘆烙畫、麻編等30多個非遺項目開發的產品獲得中國旅游商品大賽獎項,一些非遺項目正在轉化成為新興文創產業,成為寧夏文旅融合高質量發展的一大亮點。
  葫蘆上繪出致富路
  採菊飲酒圖、八駿圖、福祿壽圖,十二生肖圖……一個個色澤光艷、形態喜人的葫蘆刻畫作品讓人愛不釋手。“在中國傳統文化裡,葫蘆諧音‘福祿’,每年春節前我們的刻畫葫蘆訂單量都很多,大家都很忙。”1月20日,在潮湖瑞寶工藝葫蘆扶貧工坊,陶瑞珍說,訂單很多,春節不放假也要保質保量供貨。
  “我出生於寧夏回族自治區平羅縣潮湖村。我的葫蘆畫手藝是和爺爺學的,爺爺是當地有名的能人,繪畫、書法、剪紙,樣樣精通。15歲時,我看見爺爺用香燙葫蘆作畫,覺得很好玩,就纏著爺爺教我。”陶瑞珍說,算下來自己是家裡葫蘆畫的第四代傳承人。
  陶瑞珍介紹,葫蘆畫創作講究刻、烙、畫,刻即在葫蘆還長在秧上有八成熟時進行刻畫,烙即在成熟的葫蘆上進行烙畫,畫即在成熟的葫蘆上對畫面進行彩繪。
  2012年,陶瑞珍受邀參加第三屆中阿經貿論壇展覽,她的葫蘆烙畫作品贏得參展嘉賓贊賞,被高價買走,幾天下來200個葫蘆烙畫賺了2萬元。於是,陶瑞珍產生了將葫蘆烙畫產業化的想法。
  回到村裡後,陶瑞珍發動村裡的婦女種葫蘆,並教授她們葫蘆的種植技巧和烙畫技藝。2013年6月,經過精心籌備,石嘴山潮湖瑞寶工藝葫蘆專業合作社在陶瑞珍的小院裡挂牌成立。合作社與就業創業服務部門聯合,在新時代農民講堂開辦葫蘆種植、燙畫葫蘆制作等培訓班,同時拓寬銷售渠道,線上線下立體銷售。
  如今,陶瑞珍的葫蘆種植基地年產3萬隻葫蘆,年產值105萬元,帶動周邊村民從事葫蘆種植、葫蘆烙畫,年培訓人員近900人,其中殘疾人近200人。
  “我跟陶老師學畫有十多年了。如今在銀川開了小門店,專門賣葫蘆烙畫,這幾年葫蘆畫銷售雖然受疫情影響有所下滑,但一個月也有5000多元的收入。今年春節期間,訂單太多做不過來,還請陶老師的工坊幫助完成訂單。”葫蘆畫手藝人任建和說。
  陶瑞珍說,現在國家和自治區出台的非遺扶持政策越來越好,她被評定為葫蘆烙(刻)畫代表性傳承人,她的創作基地被評定為扶貧工坊,跟她學葫蘆烙畫的20多個學生也被評定為葫蘆烙(刻)畫代表性傳承人。陶瑞珍的葫蘆刻畫、烙畫等作品還先後獲得國家和地方的各類金、銀、銅獎50多次,並到韓國、俄羅斯等國家參加文化交流。
  近年來的寒假、暑假期間,陶瑞珍還舉辦小學生葫蘆烙畫培訓班。“我隻是一個農民,我和村民們要把葫蘆烙畫這一非遺傳承下去,讓優秀傳統文化走進人們的現代生活。”陶瑞珍說。
  麻繩編出幸福生活
  一團麻繩、一根樹枝、一塊木板、一個鐵環,使用這些材料就能即興編出耐看又耐用的物件來。小到杯墊、玩偶,大到畫作、工藝品,隨著麻繩在指尖穿梭,一個個精致的作品在張璟的手中誕生。春節前後,張璟的公益微課堂視頻教學點擊關注量快速增加。
  春節前,張璟來到月牙湖鄉扶貧車間為40多名參與麻編產品訂單加工的村民發放工資。有著兩年麻編制作經驗的周鳳琴領取到了2000多元。
  麻編工藝品以天然植物纖維為原料,不僅美觀,而且具有吸潮、透氣、堅韌、不易腐蝕等優點,歷來受消費者喜愛。
  1967年出生於寧夏的張璟,是張氏麻編的第四代傳承人。在傳承麻編古老編織、纏繞、鉤挑、搓擰、縫綴等技法的基礎上,張璟將傳統麻編與現代藝術巧妙結合,並注冊“巴鳥麻編”商標,創新開發出收納筐、玩偶挂件、背包、杯墊、地墊、門墊、太陽帽、麻編壁挂等生活用品120余種,完成12項知識產權登記和十項扶貧產品的外觀專利申請。
  2019年,張璟牽頭設計制作的“絲路駱駝鑰匙扣”“青山遮不住賀蘭山岩畫手機包、挎包系列”入選中外文化交流中心“文化中國禮”中國駐外使節日常交流伴手禮採購清單。2021年5月,張璟參加了中國(深圳)國際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麻編文創產品備受觀眾歡迎,連樣品都銷售一空。張璟的麻編作品還先後被多家美術館及收藏機構收藏,並在美國、俄羅斯、法國、葡萄牙、比利時、德國等國家進行文化交流。
  另外,張璟的麻編扶貧產品“手作玩偶系列”榮獲2020中國特色旅游商品大賽“金獎”。2020年,她創辦的麻編扶貧工坊被寧夏回族自治區文化和旅游廳評為自治區級非遺扶貧工坊。
  近年來,張璟積極在移民貧困村推廣麻編,給當地留守婦女、空巢老人、殘疾人傳授麻編技藝,帶動大家一同致富奔小康。
  張璟帶領巴鳥麻編扶貧團隊制定了詳細的發展規劃,集中力量重點培育銀川市興慶區月牙湖鄉濱河家園四村非遺麻編扶貧就業工坊手工產業,幫助村民發展生產,建設美麗鄉村。2020年,張璟在濱河家園四村線上線下培訓400人次,其中,通過考核達到優選技術熟練工人水平的有50多人。村民從事麻編工作月收入增加了500元至2200元。
  現在,非遺麻編扶貧就業工坊正與河東機場、寧夏博物館、韓美林藝術館、西夏王陵博物館、鎮北堡影視城、沙坡頭景區、賀蘭山岩畫建立營銷合作,帶動更多人通過麻編這一非遺項目過上幸福生活。
  剪紙講出中國故事
  現場創作兔年吉祥作品,根據游客面部特征剪出頭像,為游客剪屬相動物……春節期間,伏兆娥每次出場都成為游客關注的焦點。
  伏兆娥1960年出生於寧夏海原縣,從6歲起就跟著姥姥和母親學剪紙。伏兆娥說,那個時候家鄉十分窮困,但是人們苦中作樂,將剪紙這個手藝代代相傳。豐富的人生經歷,讓伏兆娥的作品題材豐富、形式多樣,既有寧夏北方的粗獷也有江南的細膩。“我可以脫稿剪紙,心裡如何想的手上就怎麼剪。”
  1994開始,伏兆娥先後為電影《這女人這輩子》《黃河絕戀》、電視劇《大漠豪情》《邊城落日》《生死騰格裡》、電視片《媽媽的綠窗花》等提供所有的剪紙藝術作品,並兩次獲得美工設計獎項。1997年,伏兆娥受邀入駐鎮北堡西部影城,為中外游客現場剪肖像,20多年為游客剪了近10萬幅人物頭像。2017年11月,伏兆娥被認定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剪紙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剪紙是中國傳統文化,一定要傳承下去,不能讓傳統剪紙藝術失傳。”50多年來,伏兆娥沒有停止學習、創作的腳步,萬剪不斷、疏密結合、月牙紋、鋸齒紋、貫錢紋、對稱性……各種剪紙技藝都得心應手。為了讓更多人了解、學習、傳承剪紙,她出版書籍《伏兆娥剪紙集》《怎樣學剪紙》等,還為寧夏200多名美術老師進行免費培訓。
  為了讓更多人通過剪紙增加收入,伏兆娥一個村一個村地為村裡的婦女們免費傳授剪紙技能,通過“企業+協會+農戶”的模式,讓更多農村婦女受益。
  2021年春節期間,一個以中國“年”故事為背景的剪紙動畫《過年》大放異彩。這個短片選用了伏兆娥的剪紙素材,以創新手段將剪紙與二維動畫相結合,展示了春節豐富多彩的文化民俗魅力。《過年》項目策劃之一就是伏兆娥的女兒李劍,也是這個家族剪紙技藝第四代傳承人。
  2009年,李劍大學畢業後回到寧夏創業,她創立了藝盟文創公司,將母親伏兆娥的剪紙藝術融入賀卡、挂歷、絲綢剪紙和精裝文化禮品等文創產品中,不斷以“傳統剪紙+文創+教育+科技+動漫”的轉化模式尋求剪紙藝術普及的發展之道,短短幾年間便將一個家庭小作坊發展成年銷售額達500萬元的公司,還帶動許多人依靠剪紙脫貧致富。
  “你看,這是我給孩子們設計的剪紙書,孩子們拿起剪刀就可以剪這些形象,非遺傳承就得從娃娃抓起!” 伏兆娥希望能帶動更多手藝人通過技術轉型實現產業化的發展,也希望培養孩子從小對剪紙藝術的興趣、感受到剪紙的魅力。
  “剪紙裡有說不完的故事。”伏兆娥說,她畢生都在用一把剪刀講故事,講老百姓的故事、講寧夏的故事、講中國的故事。未來,她還要一直講下去。(王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