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當前位置: 首頁 > 信息發布 > 全國聯播 > 寧夏
寧夏
寧夏銀川市文化藝術館:公共文化活動天天有
發布時間:2023-05-23 17:09 來源:中國文化報 編輯:張靜
信息來源:中國文化報 2023-05-23
  銀川市文化藝術館坐落於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城南,館舍面積1.24萬平方米,館內有銀川市秦腔傳承保護基地、非遺展廳、綜合展廳、非遺傳習所、培訓教室15個、排練廳8個、琴房8個,還有劇場、數字文化館平台設備。
  作為銀川的文化新地標,該館已歷經近百年的發展沿革。根據文獻顯示:“1935年,時任政府設立寧夏縣立民眾教育館,並在一年後,在縣立民眾教育館的基礎上成立了寧夏省立民眾教育館。它就是銀川文化藝術館的雛形。”多年來,銀川市文化藝術館不斷完善公共文化設施,深入實施文化惠民工程,著力打造地域文化品牌,大力開展全民藝術普及和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工作。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道路中,文化館承擔著推動公共文化高質量發展、不斷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任。
  來到銀川市文化藝術館,恰逢周六,少兒相聲、少兒舞蹈、少兒二胡、少兒繪畫等各類青少年的培訓班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銀川文化藝術館是真正在為老百姓做實事。”來接孫女的市民李奶奶說,“孫女在少兒周末舞蹈班裡學到了很多東西,也認識了很多好朋友,特別愛來上課。”
  據了解,銀川市文化藝術館場館面積是從最初的20間瓦房,增加到今天的上萬平方米。每年舉辦各類公益性培訓班2200余班次,培訓15萬余人次。涉及館辦老年大學長期藝術培訓班、市民課堂青年、少兒周末培訓班等長期公益性免費培訓班,及廣場民族健身舞創作推廣普及培訓班、少兒暑期公益培班、戲曲培訓班等中短期公益性培訓班。
  此外,銀川市文化藝術館多年來致力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位於該館一樓的銀川市秦腔傳承保護基地總建筑面積2935平方米。“我們的秦腔基地分為體驗排練、參與互動、交流展示、表演觀看四大空間,設有280座小型劇場、化妝間、服裝間、道具間、排練室、VR展示區、資料室等。” 銀川市文化藝術館文化專干李麗春介紹。
  走進秦腔傳承保護基地,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佔地60平方米的資料室,這裡收集了西北五省各地傳統劇目,包括珍貴的手寫老劇本、秦腔音像制品、演出光盤等。佔地近200平方米的服裝道具廳,形象直觀地展示著傳統戲曲頭飾、服裝、道具、伴奏樂器等。“來這裡可以讓我身臨其境地感受秦腔藝術的魅力。”戲曲愛好者楊先生興奮地說。VR戲曲互動廳裡的VR眼鏡互動體驗設備、多媒體點唱機、戲劇投影換裝等設備,則通過科技讓人們感受秦腔的魅力。
  銀川市秦腔傳承保護基地自2019年12月投入使用以來,開展了銀川市秦腔藝術節、秦腔季經典劇目展演、秦腔票友大賽、一元劇場等戲曲類演出近百場﹔舉辦各年齡段戲曲培訓班100余班次,學員達600人次﹔創作排演原創秦腔小戲6部。“基地在實踐教學、藝術交流、展示展演、服務大眾、打造品牌等方面的作用得到充分發揮。”銀川市文化藝術館負責人張晶說。
  走到二樓,悠揚的音樂聲不絕於耳。“這是寧夏小曲,咱們寧夏土生土長的民間音樂,也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李麗春介紹。每逢周六,年近七旬的寧夏小曲自治區級傳承人徐明智和兒子徐晨都會來到寧夏小曲傳習所,義務給學員上課。學員年齡跨度大,橫跨老中青三代,他們對寧夏小曲充滿熱愛。
  此外,銀川文化藝術館還設有賀蘭硯傳習所、剪紙館等非遺傳承基地,年均舉辦“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非遺宣傳展示活動、“我們的節日”非遺節慶活動等活動30余場。銀川文化藝術館還組織非遺傳承人、非遺工作者參加寧夏非遺講解大賽,組織41名非遺傳承人參加寧夏黃河流域非遺作品創意大賽等活動,積極助力全市非遺傳承保護呈現出創新發展的良好態勢。
  目前,銀川市文化藝術館已依托現有場地,打造成為寧夏群眾文化活動“天天演”、廣場民族健身舞“天天跳”、全民藝術普及“天天教”、優秀傳統文化“天天傳”的文化新地標。(崔娜 張紅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