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為提高唐卡傳承人群的當代實踐水平和傳承能力,促進唐卡藝術的可持續傳承發展,7月14日,由青海省文化新聞出版廳主辦、青海民族大學承辦的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唐卡傳承人群培訓班在青海民族大學開班。來自全省各地的50名學員將接受為期一個月的培訓。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個民族的生活方式和身份象征,非物質文化遺產走進生活才能有效地保護和傳承。在非遺的豐富門類中,傳統工藝是群眾參與面最廣、流通性最強的門類。目前,很大一部分傳統手工藝者的綜合文化修養、設計創新能力不足,市場上缺少民族特色的知名品牌,行業整體實力和市場競爭力不足。為改變這種現狀,搭建起傳統工藝與學術、藝術、現代技術、現代設計、當代教育以及大眾生活的橋梁,讓現代設計走進傳統工藝,讓傳統工藝走進現代生活,文化部啟動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研修培訓計劃”試點工作,旨在借助高校學術積累和師資力量對非遺傳承人群開展大規模培訓,提高傳承人群的學習能力、傳承水平,進而提高傳統工藝的品質,擴大中國傳統工藝品市場認知度和市場份額,促進傳統工藝更加廣泛地走進現代大眾生活。
根據文化部的部署要求,省文化新聞出版廳積極申報項目,針對全省唐卡民間藝人分布廣、數量龐大、民族眾多,且唐卡藝人不願系統學習唐卡傳統文化、文化素養不高、現代美術基礎知識缺失的實際,提出了依托青海民族大學的學術積累和師資力量開展唐卡傳承人群培訓工作的方案,並獲批准列入全國首批試點工作。培訓班按照“強基礎、拓眼界”的原則,採取課堂教學與互動交流、實際操作、作品點評、現場教學相結合的方式進行。在課程設置上突出了基礎培訓、案例教學,重點對學員進行唐卡傳統文化、唐卡藝術鑒賞、唐卡不同流派介紹、現代美術技法等基礎知識的教學。學員們還將赴塔爾寺、瞿曇寺、藏醫藥文化博物館開展現場教學,感悟和學習塔爾寺藝術三絕、瞿曇寺壁畫和彩繪長卷的藝術魅力。通過培訓補唐卡傳承人群文化修養之缺、美術基礎之缺,幫助唐卡傳承人群發現生活之美、傳統工藝之美,並學會將美帶入作品、帶進生活。
此次培訓班的學員來自黃南、玉樹、果洛、海南、海西、海東、西寧等地,均為代表性傳承人徒弟及掌握一定唐卡技能的中青年民間藝人。
省文化新聞出版廳副廳長呂霞、青海民族大學副校長谷曉恆出席開辦儀式並分別講話。(來源:青海省文化和新聞出版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