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四川省成都市認真學習貫徹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意見》和國務院辦公廳轉發文化部等部門《關於做好政府向社會力量購買公共文化服務工作意見的通知》的精神,積極探索引入社會資源參與公共文化服務,通過“托管”和“打包”兩種不同方式,在創新公共文化服務運行和管理模式上作出了有益的嘗試,促進了公共文化服務效能的“提檔升級”。
一、“托管”公共文化服務設施
成都市以各類公共文化服務陣地為平台,探索引入社會專業組織進行管理和運作。近年來,成都市建設了一批青年工人群體為服務對象的品牌化公共文化服務陣地——“青工文化驛站”,並以高新區西園街道“青工文化驛站”為試點,探索引入社會專業機構進行運營,為青年工人及周邊居民提供多元的文化活動服務。今年5月,總面積達14700余平米的成都市武侯區文化館新館、圖書館新館建成開放,並分別引入專業社會機構進行日常管理和運營。其中,武侯區文化館在全國范圍內遴選2家實力強大的文化機構進行管理和運營。目前,兩大運營機構提供專業文化藝術專業人員達72人,實現每周56個小時全部功能區免費開放,硬件設施和服務內容都已超出國家一級館評估和公共圖書館免費開放標准。據了解,將縣級文化館、圖書館整體“托管”給社會組織的模式在全國尚屬首例。
二、“打包”公共文化服務內容
為了解決鄉鎮(街道)綜合文化站(中心)人員不足的問題,成都市探索改變以往聘用專人負責日常活動開展和管理的模式,採用政府採購的方式將公共文化服務“打包”提供給群眾。今年初,成都市崇州市創新推出了“公共文化服務包”。“公共文化服務包”分為基本文化服務包和特色文化服務包兩種。基本包以提供最基本公共文化服務保障為內容,包括日常運行和基本服務,崇州市政府每年集中進行採購﹔特色包是根據群眾需求向社會採購的具有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務,如表演、培訓、講座、展覽等,崇州市政府實行即時集中採購。這一做法既滿足群眾基本文化需求,又豐富了公共文化服務形態。此外,為了進一步提高“公共文化服務包”社會效益,降低運行成本,崇州市鼓勵社會機構聘用“公共文化服務包”承接點常住文化能人和文化志願者。目前,已在崇陽、羊馬兩個文化站進行試點,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果。
三、“升級”公共文化服務效能
專業機構的融入確保了公共文化服務內容的專業性和服務團隊結構的合理性,讓政府回歸到組織者、指導者和監管者的角色本位,從直接的經營性服務工作中解脫開來,有效轉變了政府工作職能,提升了政府工作效率。目前,成都高新區西園街道“青工文化驛站”實行全年365天、每天不低於12小時免費開放服務,每天同時為600余名青年工人及周邊居民提供多元的文化活動服務,平均每周接待量均達4500人次左右,每年累計服務20-30萬人次,大大增強了社區居民歸屬感、責任感、認同感、參與感。武侯區“文圖兩館”新館自5月1日試運行以來,讓越來越多群眾享受到優質的服務。截止6月30日,武侯區圖書館新館接待到館讀者10138人次,圖書借閱9069冊次,新注冊讀者518個,開展活動12次﹔武侯區文化館新館接待前來預約登記培訓活動的群眾達1500人,29支區內群眾文藝團隊在新館開展活動,2000余人次接受了聲樂、民族舞、瑜伽、計算機等免費培訓服務。沿著引入社會資源參與公共文化服務的方向,成都市走出了一條具有特色的“政府提供平台、專業團隊運作、轄區居民受益”的公共文化服務新路徑,將促進全市公共文化服務效能的“提檔升級”。(來源:成都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