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當前位置: 首頁 > 信息發布 > 全國聯播 > 四川
四川
四川深化文化體制改革 激發文藝創造活力
發布時間:2016-02-26 09:43 來源:報送系統 編輯:楊倩
信息來源:報送系統 2016-02-26

  引言:中央一系列深化文藝體制改革的大政方針為四川實踐指明了航向,習近平文藝座談會講話精神激勵廣大文藝家為時代謳歌為人民抒寫。省委書記王東明提出了“導向沒有變、陣地沒有丟、隊伍沒有散,思想沒有亂”的文藝改革總要求, 省政府召開省直文藝院團改革發展座談會,明確要通過〝補助基本條件、保障基本任務、扶持精品生產、政府採購服務〝等四種方式,支持文藝院團改革發展。四川文藝生產力進一步解放,藝術創造力深層次迸發,四川文藝迎來繁榮復蘇的春天,呈現出“文藝精品頂天立地”、“文藝活動鋪天蓋地”、“人民群眾歡天喜地”的錦繡畫面。

  一、始終以人民為中心,闖出文藝院團生存發展“四川路徑”

  (一)大保障:完成文藝院團改革攻堅任務 

  加大藝術創作生產經費的投入力度和送文化下基層的採購力度,創作資金由原來的2000萬元增加到4000萬元,送文化下鄉資金由原來的800萬元增加到1800萬元﹔加強政府資助、採購力度,2015年為省直文藝院團改革發展安排資金6252萬元,並將1.1億元納入2016年預算。同時,精簡院團數量創新藝術門類,文藝院團由改革前的63家精簡至現在的23家,藝術門類涵蓋歌舞、話劇、川劇、京劇、曲藝、交響樂、民樂、木偶、雜技等多種藝術形式。通過轉制升級解決了長期困擾院團改革發展遺留問題,全面完成了國有文藝院團體制改革的階段性工作。

  (二)大聯盟:院團旗艦闖市場提升競爭力 

  政府堅定由辦文藝向管文藝、服務文藝轉向,制定出台四川省深化國有文藝院團改革意見,不斷增強轉制院團發展內生動力,由養人、養機構向購買公共文化服務轉變。強化社會力量參與,整合全省文藝資源、劇場資源、觀眾資源成立“四川文化﹒院團聯盟”,吸引13家院團、2所高校及3家社會文化教育機構、文化傳播公司第一批加入聯盟。改變以往國有院團和民營院團單兵作戰的情況,收到“1+1>2”的集團整合效果。四川貧困農業大縣瀘縣將全縣 97支農民演藝隊整合起來成立全國首家“農民演藝中心”從瀘州輻射到了雲南、貴州、重慶、湖南、湖北等周邊省市,年平均演出1.6萬多場次,演出收入近億元。

  (三)大繁榮:文藝精品扎根沃土登上國際大舞台 

  省委、省政府出資1.5億元設立省級文藝精品創作生產投資基金,同時吸收社會資本參與,激勵支持文藝人才創作發展。實施“巴蜀名家”人才培養計劃,加大對緊缺人才特別是青年藝術人才的培養力度,完善和實施重點作品作者簽約制度,建立一批高端專家工作室,推動藝術創作的可持續發展。舉辦首屆四川藝術節,提供展示打磨文藝創作的“閱兵場”,搭建國家重大藝術賽事活動“跳台”,推出了一大批“有筋骨、有道德、有溫度”的文藝作品和“德藝雙馨”的巴蜀藝術名家,呈現出四個“前所未有”:一是參與面和題材的廣泛前所未有﹔二是惠民演出的社會反響前所未有﹔三是劇本交易推介和評論平台成果顯著前所未有﹔四是拉動大眾消費110億元,招商引資簽約項目432億元的四川文化消費月前所未有。院團改制以來,共獲得國家舞台藝術精品工程、文華獎、“五個一工程獎”等30余項國家級大獎。提高文藝開放水平,加強對外文化交流需要,打造了一批富有中國特色、四川風格、符合國外觀眾審美需求的優秀文藝作品,開展對外文化交流演出共60余次,四川文化影響力感召力不斷擴大。

  (四)大拓展:走基層惠民生擴大公共文化服務半徑 

  鼓勵文藝院團把藝術創作生產與開展惠民演出有機結合起來,把開拓國內外演藝市場與提供公共文化服務有機結合起來,做到兩不誤、兩促進,文藝院團常態開展文藝進基層等公益演出,以定時定點駐場演出等方式開展 “周日戲聚”惠民演出,“百戲傳承”公益演出活動。僅2014年,5個省直院團惠民演出達到400余場,送文化進“新村文化院壩”超過3200余場,觀眾人數超過50萬人次。成都、宜賓等地在全國首創“一館一團一車一品” (即在每個區縣文化館均組建一支以公益型為主的體制全新的文藝演出團體,配一輛流動舞台車,打造一台精品力作),實施“館團合一、一團兩制”、“政府扶持、市場運作”的管理運行模式,織起了覆蓋城鄉的文藝服務網絡,使之成為面向基層、服務群眾、拓寬公共文化服務的一支“文藝輕騎兵”。全省530家多家民營群眾演藝團體,他們走村串戶在城鄉遍地生花。21個藏區每個縣均至少有一支烏蘭牧騎演出隊長期活躍在地廣人稀天寒地凍的高原農牧區,被譽為富民安康的政策演傳隊和社會穩定劑。依托文化資源優勢開拓文化旅游市場,發揮資源優勢對接旅游市場,探索創新方法提升旅游市場。省歌舞劇院有限責任公司先後在5A級風景區閬中文化古城與社會資金合作打造了大型移動實景歌舞《閬苑飛歌》等一批經典劇目,通過開拓文化旅游融合市場,擴大社會影響,彰顯院團改革創新活力。

  二、堅持黨的文藝導向,探索文藝繁榮發展的“四川經驗”

  (一)黨和政府主導是總引擎。四川文藝院團改革發展發展中,始終得到了黨和政府的關懷支持,每一個階段成果,都與黨的正確領導密不可分。堅持黨的領導,是四川文化前進的強勁動力,是巴蜀藝術不斷改革繁榮的根本保證。

  (二)政府採購服務是大保障。把改制文藝院團關注時代、關注政治,緊緊圍繞省委、省政府中心工作,創作生產的先進典型宣傳、重大節慶活動等題材的文藝作品納入重點採購目錄,在全省乃至全國范圍的巡演、宣傳交流推廣,打造四川文藝品牌。

  (三)補足基本條件是新源泉。在我省文藝院團自身造血功能還沒有完全成熟的過程中,運轉困難,大批合同制演員基本生活困難。省委、省政府幫助解決五個省直文藝院團在職員工午餐補貼等基本條件困難,給予轉企改制文藝院團更多的人文關懷。

  (四)保障基本任務是硬支撐。在保證國家、省上下達的基層演出場次任務基礎上,補齊政府原來補貼價格和實際成本的差額部分。財政部門會同文化部門深入調查研究確定演出成本費用標准,按照實事求是的原則補齊缺口,保證省直文藝院團完成基本演出任務後略有節余。

  (五)扶持精品生產是突破口。對獲得國家級大獎精品力作給予獎勵,出台振興川劇等激勵藝術精品創作生產的扶持政策,對在四川藝術節中深受群眾歡迎的優秀作品給予獎勵,有力地激發了廣大文藝工作者的創作創新活力,促使四川文藝從高原不斷攀上高峰。

  (六)融合開拓市場是試金石。四川文藝院團堅持融合、抱團發展,開拓市場,充分發揮文藝院團自身人才優勢、文化資源優勢開拓文化旅游市場。省市(州)縣三級院團及部分高校組建院團聯盟,整合演藝資源、優化劇場配置,加強交流合作、聯合抱團發展,共同培育開發文化演藝市場。(來源:四川省文化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