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當前位置: 首頁 > 信息發布 > 全國聯播 > 四川
四川
四川樂山以示范項目為引領著力打造特色鄉鎮綜合文化站
發布時間:2016-10-31 10:28 來源:報送系統 編輯:李慶禹
信息來源:報送系統 2016-10-31

  近年來,四川省樂山市以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項目“文瀚嘉州﹒百姓直通車”為契機,實施“三大戰略”,拓展“四大平台”,堅持“四個帶動”,進一步整合資源,加強鄉鎮綜合文化站服務效能建設,打造特色鄉鎮綜合文化站,推動鄉鎮綜合文化站“五個直通”,為樂山市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一、實施“三大戰略”,推動服務功能上檔升級

  (一)基礎設施建設戰略。一是強化資金保障。樂山市每年設立1000萬元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文化發展專項資金和500萬元的農村文化發展資金,各區縣將鄉鎮綜合文化站建設納入財政預算。二是實施改造提升工程。近年來,全市共投入資金8000多萬元對211個鄉鎮綜合文化站進行改造提升,並與新農村建設、彝家新寨建設等同步推進,促進鄉鎮綜合文化站布局優化、設施功能上檔升級。目前,全市建設市級等級鄉鎮綜合文化站100個、省級示范站22個,並在此基礎上試點建設“幸福美麗新村(社區)文化院壩”。

  (二)四大平台拓展戰略。以鄉鎮綜合文化站為主陣地,以示范項目“文瀚嘉州﹒百姓直通車”為載體,拓展“四大平台”功能和服務空間。一是嘉州歌台飛鶯平台,依托鄉鎮文體廣場,常年組織開展群眾特色文藝展演展示活動,命名嘉州歌台飛鶯基地100個﹔二是嘉州畫派傳承平台,依托嘉州畫派資源優勢建設嘉州畫派傳承基地7個,年均開展畫派專題畫展60多場、免費培訓書畫愛好者1500余人次,贈送老百姓書畫作品近萬幅﹔三是嘉州講堂承韻平台,命名三江講壇、百姓講壇等嘉州講堂承韻基地17個,開展流動講堂進學校、進社區、進廠礦,連續舉辦兩屆“沫若杯”全民讀書活動,吸引全國上萬多名讀者踴躍參賽﹔四是嘉州古藝萌春平台,依托豐富的非遺資源,建設嘉州古藝萌春基地11個,推動“非遺”進校園、進景區。近兩年來,四大平台共實施公益展演640多場,受益群眾達450萬人次,公益展覽320多次,受益群眾近60萬人次,公益講座390場,受益群眾近9萬余人次。

  (三)人才隊伍培養提高戰略。一是與省內知名高校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將基層文化管理人員納入培訓范圍。二是與市委組織部聯合辦班,組織基層文化干部到清華大學、浙江大學等參加公共文化服務管理與創新培訓。三是聯合樂山師院成立全省乃至全國首個“基層公共文化服務研究中心”,以中心為主陣地定期開展公共文化服務專題培訓,並率先在全省與高校共建公共文化服務與管理方向班,面向基層重點是鄉鎮綜合文化站培養公共文化管理專業人才50余名。四是立足鄉鎮綜合文化站培育草根文化演藝骨干團隊200余個,並建立了近3000人的文化志願者隊伍。

  二、堅持“四個帶動”,促進資源效應最大化

  (一)堅持以“專業帶動業余”。通過市縣兩級專業文藝人員到鄉鎮綜合文化站培訓指導,提升鄉鎮文藝團隊專業水平,激活基層群眾參與文化活動積極性。沐川草龍舞、夾江紙鄉秧歌、市中區獅舞等在省、市文藝專業人員指導下,成為群眾喜聞樂見的群眾文藝活動,並逐步打造成為獨樹一幟的地方特色文化品牌。目前,全市211個鄉鎮“鄉鄉有一支文藝隊伍,鄉鄉有一項特色文化活動”。

  (二)堅持以“城市帶動鄉村”。組織市縣文化館、文藝院團,充分利用“樂藝大舞台”“文化大篷車”“歡樂假日”廣場文化等品牌活動,以鄉鎮綜合文化站文體廣場為陣地,輻射帶動全市鄉鎮文化活動的蓬勃開展。市縣兩級“送文化下鄉活動”年均150余場次,為農民工開展專題演出50余場次。同時開展城鄉文藝團體結對幫扶,促進鄉鎮文藝團體不斷壯大、組織活動能力和專業水平得到了有效提升。

  (三)堅持“培訓帶動傳承”。市縣兩級文化館、圖書館通過聯合基層文化站舉辦“百姓講壇”“三江講壇”“音樂舞蹈培訓”“非遺傳承”等活動,深入基層走進農村,培養了一批文化骨干,帶動民間文藝的傳承。目前,全市有國家級、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23人,市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118人。通過在鄉鎮綜合文化站開展夾江年畫、夾江紙竹技藝、井研農民畫、沙灣銅河號子等專業培訓,在基層實現了新一輪的文化傳承。

  (四)堅持“以創作帶動交流”。組織市縣文藝家到基層採風創作,帶動鄉鎮文藝創作活動開展。以鄉鎮綜合文化站為創作基地,積極鼓勵鎮、村文藝愛好者進行文藝創作。市縣文化館對鄉鎮綜合文化創作提供指導專業性服務。通過創作活動推動文化交流和普及,極大地鼓舞了基層創作熱情,同時也帶動各鄉鎮之間進行交流演出,豐富了文化站活動內容。

  三、實現“五個直通”,打通公共文化服務“最後一公裡”

  (一)直通百姓。以老百姓為服務對象,在鄉鎮綜合文化站開展公共文化服務滿意度測評以及問卷調查,設立微信公眾號、意見箱等,結合群眾反饋情況及時調整活動內容與形式,把群眾文化需求“送菜”變為“點菜”,建立群眾基本文化需求常態反饋機制和互通機制,搭建起與老百姓直通的橋梁。  

  (二)直通歷史。實施“一個縣域一個特色、一個品牌”“一鄉一品一特色”工程,打造沐川草龍、井研農民畫、小涼山彝族文化等特色群眾文化品牌。成功申報16個省級民間文化藝術之鄉,沐川縣、井研縣分別被文化部命名“中國草龍之鄉”和“中國農民畫之鄉”。井研農民畫被中宣部選定為全國精神文明公益廣告畫牌。

  (三)直通陣地。制定了樂山市《鄉鎮綜合文化站等級評估標准》、《省級示范鄉鎮綜合文化站建設標准》,推動鄉鎮綜合文化站標准化建設。依托鄉鎮綜合文化站建立“農民工文化驛站”30個、“留守兒童文化之家”20個。實施音樂、美術、非遺文化扶貧工程,在烏蒙山、小涼山地區建設培訓基地10個,促進城鄉、彝漢、社會特殊群體公共文化服務資源的合理配置。

  (四)直通市場。培育群眾文化非營利性組織、涉文群團200多個。開展文企聯姻,舉辦五通橋龍舟文化節、犍為茉莉花藝術節、井研農民畫鄉藝術節等精品文藝活動。探索建立與企業合作雙贏模式,創新政府購買公共文化服務模式,引導培育群眾健康文化消費理念和文化消費市場。把公共文化服務供給從文化系統的“內循環”轉變為市場的“大循環”。

  (五)直通網絡。實施數字圖書館推廣工程和文化館數字化服務,11個區縣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電子閱覽室互聯互通,並將服務延伸到鄉鎮綜合文化站,開設網上文化藝術培訓、網上講堂、網上書畫展廳、網上非遺展廳等項目,實現網絡數字文化進入尋常百姓家。(來源:四川省文化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