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綿陽市大力挖掘非物質文化遺產獨特的文化價值和經濟價值,讓“養在深閨、不為人知、後繼乏人”的非遺文化“活起來、傳下去、走出去”,不斷增強文化自信。
一是創新體制助非遺文化“活起來”。率先組建市(州)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開展全市非遺普查登記,建立四級非遺保護名錄體系,健全非遺項目和代表性傳承人扶持機制,建設非遺保護信息化體系和項目數據庫。已擁有國家級非遺7項、省級34項、市級169項、縣級700余項(其中,“羌年”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擁有國家級非遺傳承人1人、省級33人、市級139人,全市非遺項目和傳承人數量躍居全省前列。
二是創新載體助非遺項目“傳下去”。建成安縣“紅酥”、平武“斗牦牛”等20余個非遺傳承基地、傳習所、田野作業點﹔分批建成西南科技大學、高新區火炬三小、仙海中心小學等“非遺進校園”基地學校17所﹔精選60余項特色非遺項目融入全市近100家文化旅游景區及鄉村旅游點﹔通過“文化遺產日”“我們的節日”“BMW中國文化之旅”等途徑,年均開展各類非遺宣傳教育和展示展演200余場,以現場教學、觀眾體驗等方式,引導全社會關注和參與非遺保護傳承。
三是創新路徑助非遺產品“走出去”。建成北川草編、羌族水磨漆、平武羌繡、文昌祖庭年畫、三台潼川豆豉等20余家非遺生產性保護基地,30余類綿陽特色非遺產品成功進入北京、上海、廣州、河南、山東、山西、深圳、浙江、重慶等18個省(市)文化旅游及文化消費市場。每年組團參加國際、國內非遺文化交流活動,羌繡、草編、剪紙等12個非遺項目20余批次應邀赴聯合國總部、美國、英國、法國、意大利、加拿大及港澳台地區參展,涪城非遺項目“天地九五堂葫蘆雕繪”在迪拜設立工作室,三台非遺特色產品“杜智華皮蛋”等遠銷日本等國家。(來源:四川省綿陽市文化新聞出版局)
| 上一篇: 四川省北川非遺項目整體入駐山東 |
| 下一篇: 四川省文化廳第一時間印發貫徹《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