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國務院今年10月印發《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以下簡稱《綱要》),其中對打造世界級休閑旅游勝地、共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等作出部署。
川渝兩地文化和旅游資源優勢明顯,建設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是兩地的共同目標。在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中,四川省文化和旅游系統緊緊圍繞“共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工作任務,通過與重慶開展文化和旅游戰略合作,發起成立文化和旅游合作聯盟等,有力推進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設工作。
把握機遇
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將給川渝兩地文化和旅游發展帶來哪些利好?新機遇下,兩地的文化和旅游合作將有哪些新路徑?未來如何賦能城市高質量發展?
“文化和旅游發展是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重要內容。”四川大學旅游學院教授楊振之表示,四川、重慶兩地應搶抓這一重大機遇和利好,建立起一體化的合作機制、領導機制以及完整的交通體系規劃,打造具有中國特色的文化旅游體驗。
成渝地區文化源遠流長。四川師范大學旅游與城鄉規劃研究院副院長兼總規劃師、教授李小波認為,應增強文化凝聚力,做強文化共同體,打造巴蜀文化品牌,豐富文化和旅游產品,讓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成為成渝之間、城鄉之間的紐帶,實現產業布局空間的平衡、項目類型的平衡,讓“近者悅,遠者來”。
“《綱要》的實施將進一步釋放川渝兩地文化和旅游業發展潛力,為我們開發區域化旅游產品提供方向。”四川省中國青年旅行社總經理楊世駿表示,接下來將立足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特色文化和旅游資源,從線路設計、產品打造等方面入手,讓更多游客領略巴蜀風光和魅力。
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廳相關負責人表示,川渝山水相依、歷史同脈、文化同源、人文相親,互為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和客源地,每年互訪游客超過1億人次。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設高位開局、全面起勢,已成為打造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高品質宜居地的重要支撐。
緊密合作
2020年5月,由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廳、重慶市文化和旅游發展委員會共同舉辦的“巴蜀文化旅游走廊自由行”活動在重慶市南岸區南濱路彈子石廣場、成都市錦江區太古裡兩大地標同步開啟。這是川渝兩地加強文化和旅游合作的一個縮影。
2020年以來,成都寬窄巷子與重慶洪崖洞攜手打造“寬洪大量”IP、成都西嶺雪山聯合重慶仙女山景區打造“雪山飛武”IP﹔邛崍市與重慶南岸區簽署文化和旅游戰略合作協議,成都溫江區與重慶巴南區先後開展了“感受﹒一起趣西行”等活動﹔都江堰市與重慶南川區簽訂《金佛山景區與青城山—都江堰景區戰略合作協議》,並開展了兩屆“巴蜀文化旅游走廊自由行”“百車”自駕活動。
今年4月,成都市文化廣電旅游局與瀘州、遂寧、自貢、樂山、銅梁、大足、江津、武隆、南川、石柱等地文化和旅游部門簽訂了成渝地區龍文化旅游推廣合作協議。
今年7月,“雪山下的公園城市﹒煙火裡的幸福成都”成都文旅金牌推介大使選拔暨“好看成都”雲路演專場活動走進重慶洪崖洞、德陽廣漢三星堆、眉山穿越盛世水街、資陽陳毅故裡等地,帶領網友體驗成渝旅游新場景。
今年9月,成都旅游協會聯合樂山市旅游協會、重慶市自駕旅游協會共同組建了成渝樂旅游行業聯盟。
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推動兩地文化和旅游合作日益緊密,雙城頻繁互動取得了良好效果,共同奏響巴音蜀韻雙城協奏曲。
積極融入
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的范圍涉及四川省15個市。“唱好‘雙城記’,共建經濟圈”為四川相關地區帶來全新的發展機遇。
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廳相關負責人介紹,《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設規劃》已完成實地調研,目前正在編制中。預計到2025年,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共建共享體制機制將初步形成﹔到2035年,旅游業將成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戰略性支柱產業,屆時“國際范、中國味、巴蜀韻”的文化旅游整體形象將更加深入人心。
2020年以來,眉山市圍繞建設“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高端文旅目的地”總體定位,以《中共眉山市委關於堅定貫徹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戰略部署 加快建設成都都市圈副中心的決定》為統領,與相關地區加強合作,攜手培育“成渝地﹒巴蜀情”文化旅游品牌。
樂山市先後與重慶武隆、大足、南川等6區開展“1+6”區域文化和旅游合作,不斷拓展區域市場﹔與相關地區組建巴蜀世界遺產聯盟、巴蜀石窟文化旅游走廊聯盟、大渡河風景道聯盟、大峨眉文化旅游發展聯盟、成渝樂旅游行業聯盟,積極推動線路聯建、資源共享、品牌同創。
雅安、內江、瀘州、遂寧以及峨眉山市、洪雅縣、安岳縣等地也積極聯合重慶市相關區(縣),簽訂文化和旅游方面的合作協議、開展文化和旅游活動。
“當前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設仍存在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產業發展質量不高、品牌不響等問題。”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廳相關負責人表示,希望國家有關部門對川渝設立“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國家文化和旅游創新改革試驗區”、舉辦“中國西部(國際)文化旅游博覽會”、舉辦“中國川劇節”、巴蜀文化遺產保護利用等予以支持,切實推動川渝兩地文化和旅游業高質量發展,進一步助力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白驊 陳俊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