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多舉措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發展
發布時間:2022-05-13 10:41
來源: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廳
編輯:張靜
信息來源: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廳 2022-05-13
近年來,四川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非遺保護理念,注重融入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等國家戰略,大力實施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發展工程,推動非遺融入當代、融入生活,取得顯著成效。
提升系統性保護水平。統籌非遺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出台《四川省“十四五”時期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規劃》《關於進一步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實施意見》,明確2025年基本建成非遺資源保護強省和2035年非遺保護水平與成效進入全國前列的發展目標。
加強傳承發展體系建設。完善非遺代表性項目和代表性傳承人制度,開展兩次全省非遺資源普查,開展黃河(四川段)非遺項目調查,實施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搶救性記錄工程。全省現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遺名錄項目7項,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153項、省級611項,代表性傳承人國家級107人、省級1072人。
深化非遺整體性保護。推動羌族文化生態保護區成功入選首批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實施黃河流域、長江流域和巴蜀文旅走廊文化生態整體性保護,認定河曲馬黃河草原文化、嘉絨文化、康巴文化、白馬文化、閬中文化、龍文化(瀘縣)6個省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推動非遺融入新城鎮建設,成都成為全國“非遺在社區”試點城市。
創新開展非遺傳播普及。舉辦七屆中國成都國際非遺節,成為全球唯一以非遺為主題的文化交流平台。打造春節、端午、中秋等傳統節日和火把節、羌年等民族民俗活動品牌,持續推進非遺進景區、在社區、進校園活動。在每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舉辦非遺購物節,利用互聯網探索非遺“雲傳播”“雲傳承”新場景,舉辦線上非遺公開課、非遺影像展、文化進萬家等活動。
助力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建立省級傳統工藝振興目錄制度,建設馬邊、夾江、彭州等省級傳統工藝工作站,出台《非遺工坊管理辦法》,帶動更多群眾掌握傳統技藝、實現就近就業居家就業。創新推動非遺與旅游融合發展,非遺研學、非遺體驗、非遺美食等備受群眾喜愛,竹藝村、明月村、年畫村、桃坪羌寨等非遺特色村寨成為網紅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