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當前位置: 首頁 > 信息發布 > 全國聯播 > 山東
山東
山東多維度推動文化建設
發布時間:2010-12-13 09:13 來源:中國文化報 編輯:媛媛
信息來源:中國文化報 2010-12-13

  建設文化強省是山東省近來明確提出的發展目標和作出的重大部署。在這個發展目標下,近年來,山東各地結合實際,從多個維度推進文化建設,在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文化體制改革、文化產業等方面進行了有益探索,並取得了良好成效。

  曲阜:嚴要求推進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

  據曲阜市常務副市長楊鳳東介紹,近年來,曲阜把公益文化事業發展作為社會事業發展的重點,已基本形成設施先進、功能齊全、服務優良的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全市12個鄉鎮街道已全部建成高標准綜合文化站﹔農家書屋308個,建成總面積達6240平方米﹔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村級覆蓋率達100%,10台電腦以上的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規范化站點12處﹔共建成農村文化大院260余處,農村文化廣場130余處。

  在曲阜,農民看書有去處,學畫有人教,跳舞有團隊……有效提升了農民群眾文化水平,調動了農民群眾參與文化建設的積極性。農村基層文化更加繁榮。

  曲阜市姚村鎮綜合文化站在一棟獨立的大樓裡,門口隻挂著“姚村鎮綜合文化站”的牌子,並不是像大多地方的綜合文化站那樣設在鄉鎮或街道的政府大院內。據曲阜市文化局局長胡勇介紹,將鄉鎮(街道)綜合文化站全部搬出政府辦公場所,大大方便了群眾文化活動的開展。在姚村鎮綜合文化站,公告欄裡有層層疊疊如舞蹈培訓、美術招生、器樂學習等的培訓通知,裡面則是圖書館、閱覽室、影視多功能廳、游藝活動室……樓前廣場有籃球場、羽毛球場,儼然一棟藝術、體育、科技兼圖書館大樓。該文化站站長曹秉佛說:“以前是‘文化站,一間屋,一張桌來一張床’,現在你瞧瞧這三層的大樓,夠用。”

  據了解,曲阜全部鄉鎮綜合文化站不僅達到“獨門獨院”的要求,建筑面積也均在800至1200平方米,“七室一廳一場”布局健全。曲阜每年都對綜合文化站進行考察評比,採取激勵機制,促進其向更高標准發展。

  與文化站分級類似,曲阜根據建筑面積、藏書量等的不同,劃分示范型、標准型、推廣型三類標准,建設比例達到52%、34%和14%。曲阜的201個高標准農家書屋已納入全國農家書屋工程建設信息管理系統。據曲阜市副市長褚福梅介紹,曲阜鼓勵支持具備條件的農家書屋開展出版物經營活動,使農民群眾不僅能讀、能借,還能買到農村實用的出版物,既是“農家書屋”又是“農家書店”不再是幻想。

  據山東省文化廳廳長亢清泉介紹,近年來,山東新建鄉鎮綜合文化站52個,全省符合國家標准的鄉鎮文化站達到1343個,佔鄉鎮總數的96.7%。

  濰坊:市場激勵與政府扶持結合,推進文藝院團改革

  近年來,山東省濰坊市以繁榮發展藝術生產為目的,積極穩妥地推進縣級文藝院團改革。目前,該市12個縣市區已有6家縣級文藝院團完成轉企改制任務。尤其是諸城、高密兩市院團轉企改制後,呈現出強大的生機與活力,實現了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雙贏”。

  諸城市藝術團改制時,明確規定新成立的舜龍藝術團有限公司必須完全按照市場化運作、公司化經營的路線走。公司成立了少兒藝術學校和慶典公司,通過在少兒藝術學校開設聲樂、器樂、舞蹈等課程,增加了收入,也為少年兒童提供了學習平台。慶典公司發揮設施完備以及策劃、演藝水平較高的優勢,承接各種慶典活動。目前這個40多人的縣級演藝公司年收入270多萬元,員工月平均工資比改制前增長了300多元。

  文藝院團改制為演藝公司,實行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經營模式,走上了市場化的道路。演藝公司將演出及活動效益與個人收入直接挂鉤,充分體現了市場經濟“多勞多得”的思想,呈現出有活搶著干、有戲大家唱的良好局面。

  高密鳳城演藝有限責任公司主動聯系到諸城、安丘、膠南等周邊縣市區交流演出,還先後策劃組織了茂腔演出周、元宵戲曲晚會、“柏城杯”高密市首屆茂腔電視大賽等活動。改制不到兩年,劇院就完成了從“輸血”到“造血”的轉變,成為資金自給、充滿活力的文化企業。

  在改制過程中,濰坊堅持“不拘一格選人、唯才是舉用人、千方百計育人、優惠政策留人”,打破職稱終身制,實行全員聘任制,以崗聘人,以崗定薪,雙向選擇,競爭上崗。

  諸城市舜龍藝術團有限公司為選人才,與濰坊工商職業學院聯合辦學,由學校負責藝術系學生的文化教學,公司負責專業訓練,畢業時考核合格即優先聘用。高密鳳城演藝有限責任公司在濰坊幼教特教師范學院開設的茂腔少年班,學員畢業考核合格錄用後,與原有在編在職人員同等對待。

  在改制過程中,濰坊還堅持“扶上馬送一程”。這給改制後的藝術團吃了“定心丸”,激發了演藝公司參與公益性演出活動、建設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積極性。

  諸城市提出,政府優先購買改制後藝術團的演出和服務,採購文化產品的資金不低於2008年市財政撥付給市藝術團的經費。高密市一次性投入60萬元用於新公司購買流動舞台車及演出音響,每年投入30萬元設立“高密茂腔”保護資金,確保改制單位的長遠發展。

  博山:挖掘陶琉文化,打造完整產業鏈條

  近日,被授予的“中華陶琉文化城”稱號,成為淄博市博山區陶琉文化產業方面繼“中國琉璃之鄉”“中國陶瓷琉璃藝術之鄉”之後獲得的又一殊榮。

  博山的陶瓷生產在宋代已成規模,現有以雨點釉、茶葉末釉為代表的一批名優陶瓷品牌,是我國五大陶瓷生產基地之一。明朝初期,博山成立了我國第一個琉璃行業組織爐行醮會。目前,博山的雞油黃、雞肝石等名貴色料譽滿中外,李克昌、張廣慶等藝術大師成為魯派內畫的優秀代表。博山陶琉產品精彩紛呈,已擁有1200余個品種、1萬多種花色,精美的陶琉多次被國家作為珍品贈送給外國領導人。目前,全區擁有各類陶瓷、玻璃制品、琉璃工藝品生產及配套企業近300家,從業人員近5.7萬人,2009年完成產值45.6億元,實現銷售收入43.5億元。

  博山把加強陶琉傳統產業人才開發和培養作為建設“中華陶琉文化城”的首要任務,出台了《關於加強陶琉傳統產業人才開發培養的意見》等文件,建立長效機制,加快陶琉人才培養體系建設,建立陶琉產業人才引進、培養和使用體系,大力培養技術人才。目前,博山陶琉行業有國家級藝術大師11人,省級藝術大師近50人,中級技術職稱人員100余人。

  博山還大力推動國有企業改革,這讓大師們各自為戰的狀況有所改觀,其作品價格和市場認可度也不斷提高。陶藝大師楊玉芳創作的《游園》將9個不同民族的少女刻畫得惟妙惟肖,一套就賣到36萬元。去年,工藝美術大師王孝誠創作的《西園雅集圖》內畫壺以30萬元高價成交。

  據博山區委書記王樹槐介紹,博山區努力以文化促進產業,以產業帶動文化,實施了規劃面積達1000畝的中華(博山)陶琉文化城規劃建設工程,總投資達12.6億元,並向全國征集了中華(博山)陶琉文化城創意規劃方案,先後建成了陶瓷博物館、琉璃博物館、陶瓷琉璃藝術研究院、玻璃園等一批陶琉文化設施﹔在去年成功舉辦了全國陶瓷琉璃藝術大獎賽,提高了陶琉產品的創意水平和文化含量。力爭到2012年,博山培養的全國工藝美術大師達到8人,山東省工藝美術大師達到50人,建成國家級工程中心、技術研發中心2個,省級工程中心、技術研發中心5個,陶琉產業規模企業達到70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