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當前位置: 首頁 > 信息發布 > 全國聯播 > 山東
山東
山東棲霞探索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實業化
發布時間:2015-10-26 10:36 來源:報送系統 編輯:李慶禹
信息來源:報送系統 2015-10-26

  近年來,山東省棲霞市將實業化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開發的重要內容,根據有關法律法規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規律,經嚴格梳理分類,對可進入市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按照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的原則,以創新為動力推動各類生產要素整合聚集、嬗變提升,將非物質文化遺產轉化為地域特色明顯、人文內涵深厚、市場競爭力強的文化產品,實現了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多贏。目前,共有國家級“非遺”保護項目2個,省級6個,煙台市級18個,項目數量在全省名列前茅。創建“非遺”產品開發、實業生產、中介服務公司71個,從業人員9000余名,開發出9大類48項“非遺”產品,年銷售收入5000萬元,利稅1100余萬元。 

  一、創新激勵引導機制,打造高效能創業環境,推動“非遺”創業由群眾自發向服務催化轉變。 

  一是政策資金催化。成立由分管市長任組長,發改、文化等部門參加的非遺實業化領導小組,建立聯席會議制度,制定扶持政策,提出非遺實業化發展的任務目標、工作措施和保障措施,優化發展環境,擴大非遺實業化規模﹔設立專項發展資金,對優秀非遺資源的開發進行財政補貼和稅收優惠﹔成立剪紙、八卦鼓舞等非遺實業化發展協會,強化行業自律,營造團結協作、公平競爭的產業環境﹔成立奇石、根藝等博物館,以館藏形式向市民展示非遺藝術品。 

  二是解放思想催化。每年由政府買單組織非遺傳承人參加非遺博覽會、民博會、民間工藝品大賽等展覽比賽活動,定期舉辦剪紙、葫蘆雕刻等高層次研討會,以展促學、以賽會友,開闊非遺傳承人的胸襟眼界,解決他們思想觀念陳舊、開拓進取意識不強等問題,激發創新創業的內在動力,實現由非遺傳承人向創業者的轉變。 

  三是創業平台催化。圍繞解決非遺創業者缺場地、缺資金、缺人才、缺訂單等困難,著力搭建產、研、銷一體化服務平台。對有發展規劃但缺少廠房和資金的創業主體,由政府協調提供兩年免房租的廠房和小額無息貸款。成立了由非遺創業主體自願加入的創意研發中心,聘請專業技術人才為各類非遺項目量身定制創意研發方案,將傳統非遺項目打造成符合現代人審美、生活需求的非遺商品。成立了非遺產品銷售協會,採取簽訂委托代售協議的方式為非遺傳承人和客戶牽線搭橋,使創作出的產品銷售有市場,客戶購買的產品品質有保證。 

  二、創新研發生產機制,建立“三結合”實業發展模式,推動非遺實業由低端粗放向高端特色轉變。 

  一是在經營模式上堅持手工作坊與工廠化生產相結合。本著因需制宜、因產品制宜的思路,靈活多樣地確定經營管理模式。一方面堅持純手工制作打造精品。以滿足消費者個性化需求為目標,開展非遺商品定制服務。棲霞烙畫傳承人張福修用電烙鐵在單木三合板上熨出烙痕作畫,憑借嫻熟的技術燙出豐富的層次與色調,深受市場歡迎,一幅作品平均能賣5000元以上。另一方面通過工廠化生產來擴大規模。通過引用現代化生產設備、流水式分工生產進行加工制作,如刻瓷藝人徐磊引進多台數控刻瓷機,實現了用機器在瓷器上進行刻字、刻畫,刻瓷作品也由過去一個月出2-3件成品提高到一個周出3-4件,降低了生產成本,提高了生產效率。 

  二是在人才培育上堅持培育創作人才與營銷人才相結合。以打造全能型非遺實業創業群體為目標,一方面採取多樣化培訓方式培育創作人才。定期舉辦非遺項目免費培訓班,聘請非遺項目傳承人進行技藝教學﹔錄制“棲霞非遺項目傳承技藝”專題片,在電視台遠教頻道反復播放,讓非遺愛好者足不出戶就能掌握相關技藝,目前已舉辦各類非遺技藝培訓班100多期,培訓學員5000多人,培訓非遺項目傳承人50余名。另一方面採用實用化培訓內容培育營銷人才。組織市場營銷專家對非遺項目創業者上門走訪,及時解決營銷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加大非遺產品電商營銷的培訓力度,針對一些年紀較大的非遺傳承人,重點宣傳電商的巨大發展潛力和商機,並號召其子女開展非遺產品電子商務,培養非遺產品電子商務的“創二代”,目前,鋦藝、棒槌花邊等16個非遺項目已在淘寶、天貓、京東等平台開設網店。 

  三是在產品研發上堅持展現區域特色與時代風採相結合。按照“將每一件非遺產品制作成藝術品”的思路,多次聘請國家、省市非遺專家來棲進行指導,對非遺項目進行反復研究,根據各自特點創新設計、定位和包裝,大力研發區域特色鮮明、時代氣息濃厚的原創性精品力作。棲霞剪紙傳承人衣培娟堅持傳統的剪紙技藝,以特有的“細毛”工藝創立了精巧細膩的剪紙風格,同時又緊密結合時代發展,在2010年為上海世博會創作了剪紙作品《熱烈歡慶中國﹒上海世博盛會》,在上海展出後又在十幾個國家進行巡展,在國際上受到了普遍贊譽。 

  三、創新市場營銷機制,建立“非遺+”營銷模式,推動“非遺”實業由自產自銷向立體營銷轉變。 

  一是採取“非遺+旅游”模式,形成與旅游業的良性互動。充分發揮棲霞旅游景區多、游客多的優勢,將非遺產品作為特色旅游紀念品進行營銷。 

  二是採取“非遺+實體店+互聯網”模式,形成立體化營銷網絡。引導非遺項目傳承人、創業者在開設實體店的同時,大力發展電子商務,主要模式有:“個人+實體店+網店”模式,如鋦藝傳承人王斌與子女經營了三家鋦藝實體店,並在淘寶開設名為“翰墨紫砂”的網店,年收入達100多萬元﹔“個人+實體店+網站”模式,如泥塑傳承人陳玉錄、刻瓷傳承人徐磊等12人均建立自己的產品宣傳網站,吸引全國各地的消費者慕名購買﹔“企業+實體店+網店”模式,如煙台金永服飾有限公司在天貓開設棒槌花邊技藝旗艦店,出售桌布、杯墊、沙發墊,其銷量遠高於同行業企業﹔“企業+實體店+網站”模式,如煙台合壹博物館有限公司建立了名為“昊煜標本”網站,宣傳產品,招聘人才。 

  三是採取“非遺+中介公司”模式,形成一體化營銷體系。吸引社會資本成立天合八卦鼓、新藝盟、千鶴文化傳播等多個文化中介公司,採取電視制作、動漫設計等方式對棲霞呂劇、膠東大鼓等演藝類非遺項目進行重新設計包裝,通過印刷出版宣傳冊的方式將《丘處機傳說》《艾山傳說》《燕九節》等民間文學類非遺項目進行設計包裝,利用打造工藝禮品的方式將剪紙、平安果系列刻瓷作品、烙畫、泥塑、葫蘆雕刻等手工藝類非遺項目進行設計包裝,提高了這些非遺項目的觀賞價值和收藏價值。同時,積極幫助非遺傳承人、創業者申請專利,提升了非遺品牌的產權價值。(來源:山東省文化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