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當前位置: 首頁 > 信息發布 > 全國聯播 > 山東
山東
山東菏澤整合非遺資源助力精准扶貧
發布時間:2016-03-10 09:26 來源:報送系統 編輯:李慶禹
信息來源:報送系統 2016-03-10

  近年來,山東省菏澤市充分發揮當地傳統文化底蘊深厚、非物質文化項目資源豐富的優勢,積極拓展工作思路,轉變工作方式,大力整合非遺資源助力精准扶貧。 

  一是政策拉動目前菏澤市31項國家級非遺名錄中,有5項適合開展生產性保護﹔77項省級非遺名錄中,有19項適合開展生產性保護﹔191項市級非遺名錄中,有55項適合開展生產性保護。項目類別包括傳統手工技藝、傳統美術、傳統醫藥等。菏澤市抓住這一資源優勢,通過多項扶持政策,鼓勵和支持非遺生產性保護工作,將發展非遺生產性保護企業納入《菏澤市文化產業發展綱要(2011—2015年)》,並從人才、政策、資金等方面予以支持。2015年6月,制定並印發了《菏澤市非遺代表性傳承人認定與管理辦法(試行)》,鼓勵非遺傳承人收徒傳藝向貧困人口傾斜,並從傳習場地、資金等方面進行扶持。 

  二是精准推動按照菏澤市發展“一鄉一業、一村一品”的要求,借助非遺資源助力優勢扶貧攻堅,加快推進農村產業結構調整。把發展特色傳統工藝產業作為專項扶貧的重點,積極發展傳統戲劇服裝、曹州堆秀、魯錦紡織、木雕工藝品加工、條柳編等勞動密集型工業,不斷增加產業收入,帶動群眾脫貧致富。引導幫助有創業願望、有一技之長的貧困非遺傳承人設立創業項目,積極爭取幫扶資金,提高就業創業成功率,鼓勵有創業意願的大學生和外來投資者利用菏澤市豐富的非遺資源創業創新,形成更多市場主體。積極培育勞動密集型非遺項目龍頭企業和服務業項目,鼓勵引導非遺企業向貧困鄉村布局。如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項目柳編編織技藝(曹縣柳編)為核心,積極引導曹縣柳編相關企業以公司加農戶的經營模式,精准扶貧,帶動周邊農戶發家致富,其加工農戶輻射27個鄉鎮、辦事處,從業人員達10萬余人,年產值達10多億元。 

  三是龍頭帶動以文化產業基地和非遺生產性保護企業等為龍頭,帶動家庭作坊生產和家庭作坊集聚型發展等模式,利用企業銷售渠道和互聯網手段不斷擴大銷路,實現公司和農民的雙贏,尤其是帶動了農村留守婦女、殘疾人的再就業,增加了他們的收入。曹縣以木雕工藝品為核心的產業基地,現有企業154家,從業人員5萬余人,形成了以庄寨、桃源、青菏辦、古營集等鄉鎮辦事處為中心的東、西板塊桐楊木工藝品加工集群,以曹普、美家、青林、魯藝、珠峰等重點文化企業為支撐點的集聚區。鄄城魯錦文化產業基地,加大對魯錦的保護和開發力度,研發出適應現代人生活情趣和審美需要的工藝壁挂、家紡、服裝服飾、箱包手袋四大類五十多個品種的產品,漢祥魯錦、精一坊魯錦等一批知名品牌效應日益凸顯,產品銷往海內外。巨野書畫創意文化產業基地,入駐企業125家,從業人員7100人,園區內投資1.2億元的巨野縣農民繪畫培訓基地已建成使用,擁有魯西畫院、李銳書法藝術學校、洪廟繪畫專業村、麟州畫院、永豐書畫院等15個規模較大的培訓創作基地。帶動周邊永豐辦事處、獨山鎮、麒麟鎮、董官屯鎮4個繪畫專業鎮,70個專業村,500多個專業戶。 

  四是人才發動加大培訓力度,對有一定非遺技能的人才進行扶持,2015年,市、縣文化部門組織各類非遺傳承人培訓50余次,進一步提高傳承人的非遺技能。積極引導幫助有創業願望、有一技之長的貧困非遺傳承人設立創業項目,積極幫助爭取幫扶資金,提高就業創業成功率。鼓勵有創業意願的大學生和外來投資者利用菏澤市豐富的非遺資源創業創新,形成更多市場主體。(來源:山東省文化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