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政府買單,引入專業文藝院團。投入專項資金150萬,購買了青島市歌舞劇院、青島市話劇院、青島市京劇院和青島市聲光文化傳媒有限公司等專業院團和演出機構,歌舞《致青春》、現代民樂《綻放》、曲藝《最美青島人》、演唱會《樂動青島》和兒童劇《小紅帽》《糖果城堡》等適合各類人群、涉及多個門類的專業演出。全國京劇優秀青年演員、青島電視台主持人等專業演員走進社區舞台,讓居民與島城文化名人有了近距離接觸。
二、立足本土,打造原創文化作品。針對傳統劇團演出形式、受眾群體、節目題材等方面與觀眾需求脫節的問題,創建了“歡起劇社”,創新“脫口秀+音樂小品劇”演出形式,歡起劇社緊扣當前市民關注熱點話題,深入挖掘青島本土文化、語言、藝術等元素,推出了《愛情你在哪兒》專場,推出原創小品《我結婚吧》《相親》《不能砍的樹》等作品,通過專業創作與民間實踐的有機整合,使本土化的文藝原創作品深入人心。
三、就地選址,市民享受便捷服務。經過深入調研,在社區公益劇場設置上,由去年的10處增至20處,都選在社區周邊、居民方便的社區文化廣場。通過政府招標的形式,確定了兩家專業演出設備提供服務單位,從舞台搭建,音響、燈光配置到LED屏視覺,確保現場演出效果。同時,每場演出現場放置200-400把椅子供百姓觀賞用,讓廣場變成劇院,把觀眾請進劇場,讓百姓如置身於劇場內,在露天廣場感受劇場看演出的體驗。每處社區公益劇場,每周安排3場演出或者2-3場露天電影,這種連續性的服務安排,集聚了文化影響力,提高了居民的參與率。
四、鼓勵原創,培育百姓精品文化。通過群文輔導員進社區活動,建設社區文化館,培育社區特色文藝表演隊伍,目前,輔導培育全區10個街道的百余支業余文化表演隊伍,涌現出了大批貼近百姓生活、出自百姓生活、源自百姓生活的文化作品,舉辦了百姓時尚秀系列文化活動,包括舞蹈秀、T台秀、綜藝秀等,社區文化隊伍共有歌舞《化蝶》、戲曲《梨花頌》、模特表演《龍紋》等125個節目參與,2000余人參與了表演,群眾文化的激情和活力進一步迸發,成為了展示百姓風採的民生大舞台。
五、品牌引領,優化文化發展格局。注重基層文化品牌的打造,指導各街道結合地域特色、工作重點、群眾所需,通過文藝骨干的培育,文藝隊伍的提升,文化活動的開展,逐漸形成群眾的口碑。社區公益劇場期間,各街道通過街道文化品牌展演,紛紛展示各自的文化名片,如珠海路街道“左鄰右舍”、金門路街道的“金門一家親”、中山路街道的“情滿中山 幸福街裡”、雲南路街道的“火紅的七月”、八大峽街道的“炫動團島灣 幸福八大峽”、香港中路街道的“時尚香港中 鄰裡文化情”等特色品牌,深入人心,凝聚民情,進一步構建了全區“一街一品牌,一社一特色”的全域文化發展格局。(來源:青島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