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積極促進演藝市場體系完善,整合全省藝術表演團體、演出劇場和演出經紀機構,成立山東演藝聯盟,將過去傳統的單兵作戰運營模式發展為互惠互利、優勢互補的大型演藝共同體,探索形成了以全產業鏈打造和產業生態優化為核心、“政產學研”相結合的運營模式。截至2016年8月,電子票務系統服務全省演出共1133場,總出票量54萬張,售票總金額1436多萬元﹔演藝產業發展研究中心先後組織全省演藝產業發展主題研討會議5次,培訓演藝經營管理人員近300人次﹔建立學術合作關系的國內外高校、專業研究機構以及演藝行業組織近50家,申報立項國家級、省級課題9項。
一、創新經營模式,打造綜合服務平台
山東演藝聯盟由山東演藝集團於2013年3月發起成立,成員單位包括山東省內的藝術表演團體、演出中介機構及演出場館等190家,涵蓋了全省劇場總數的60%和全省院團總數的65%。經過3年的探索,山東演藝聯盟基本形成了以聯盟秘書處、山東演藝產業發展研究中心、山東劇場院線、電子票務系統、山東演藝產業孵化器和山東演藝聯盟藝術培訓中心為支撐,集學術研究、項目運作、人才培養、票務服務、藝術培訓、企業孵化於一體的全省演藝產業發展綜合服務平台,建立了全省演藝產業資源共享、互惠互利、優勢互補和共同發展的合作機制。
二、成立專業運營機構,制定出台劇場標准
2013年8月,經省委宣傳部、省財政廳、省文化廳批復同意由山東演藝集團出資,注冊成立山東演藝聯盟發展有限公司,成為國內第一家注冊企業、由專業團隊運營的公司化演藝聯盟組織。2014年12月,山東演藝聯盟發展有限公司主持制定了劇場運營的地方標准《劇場等級劃分與評定》,由山東省質量技術監督局山東省地方標准第10號公告批准,在山東省人民政府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專題發布。該標准對於推動山東演藝產業標准化進程、提升劇場公共文化服務能力、促進演藝產業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也為劇場國家標准的制定提供了樣本。
三、設置專屬票務系統,形成輻射全國的票務網絡
2013年12月,以“十藝節”電子售票系統為基礎的聯盟票務網站正式上線,成為山東演藝聯盟專屬的票務渠道。2014年11月,聯盟票務網站手機界面優化完成,實現服務從PC到移動終端,開始拓展更多使用群體市場。聯盟票務採取開放性的業務模式,與膠東劇院、菏澤地方戲曲研究院、濟寧演藝集團、泰安漢辰文化公司等全省24家重點劇場單位簽訂服務協議,與多家行業網站簽訂協議建立了戰略合作關系,包括中演票務通、大麥網等專業網站,也包括美團、大眾點評、糯米網、窩窩團、拉手網等五家全國最具影響力的團購網站,形成了覆蓋全國的電子票務網絡。
四、成立劇場院線,完善演藝市場體系
2013年9月,山東演藝聯盟中21家重點劇場整合成立山東劇場院線。目前,山東劇場院線擁有成員單位37家,涵蓋全省13個地市,總座席數超過3萬個,佔全省演出場館總座席數的40.2%。該院線通過項目帶動、人才培養等路徑,以“精品劇目+院線巡演”的模式,推動山東省劇場實現企業化、標准化經營管理進程,提升劇場公共文化服務能力、促進演藝市場體系完善。山東劇場院線成立以來,聯合成員單位積極開展文化惠民演出活動,年演出達2000場﹔全力推進優秀劇目的推介及巡演工作,至今已協助組織演出460余場,其中獲得“十藝節”文華大獎的呂劇《百姓書記》、京劇《瑞蚨祥》、舞劇《紅高粱》等,已在山東劇場院線及中國華北演出劇院(區域)聯盟的平台演出了30余場。
五、貫通政產學研,打造演藝全產業鏈
山東演藝聯盟立足成為演藝產業“政產學研”溝通的橋梁紐帶,對上爭取政府支持,對下協調分配演藝元素,成員囊括了劇場、院線、經紀機構等產業主體,成立了山東省演藝產業發展研究中心並加強與藝術院校、專業研究機構、境外演藝組織的合作,從作品創作生產到票房營銷,從藝術人才培養到經營管理人才培訓,從專題理論研究到專項行業標准制定,從境內調研考察學習到邀請境外專家交流授課,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管理運營體制機制。
上一篇: 第六屆中國﹒青島(即墨)國際雕塑藝術節啟幕 |
下一篇: 山東推動齊魯文化融入“一帶一路”建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