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提高文化服務效能,滿足群眾文化生活需求,真正把服務民生、文化惠民政策落到實處,近年來,山東省臨沂市河東區採取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開展送戲下鄉,探索實施了環環相扣的送戲下鄉工作“十步法”,平均每年到村送戲300余場,取得了良好演出效果,有效豐富了群眾文化生活。
“一步”公開競爭選拔法。制定“有場地、有設備、有人員、有節目”的“四有”准入標准,明確硬件軟件條件,面向全區公開選拔劇團參加公益演出,確保了演出隊伍的專業性,為正常演出提供保障。
“二步”劇團申請准入法。具備並符合“四有”條件的劇團通過民政部門登記備案後,可向區文化館提出參演申請,並規范填寫《劇團申請報告書》《公益演出庄戶劇團申請登記表》,取得初步審核資質。
“三步”資格評估審核法。取得初審資格的劇團經區文化館審核後,通過舉辦一場完整演出的方式,經專家審核組現場審驗和綜合評估,合格者正式加入全區送戲下鄉演出隊伍,並納入“河東公益演出群”統一管理。
“四步”分級分類管理法。根據演出水平,對參演劇團實行A、B、C三級分類管理。將綜合實力較強劇團設為A級,採取全區巡回演出方式,每場補貼2500元﹔將達到一定演出水平的劇團設為B級,採取本鎮巡回演出方式,每場補貼2000元﹔將新成立或偏遠劇團設為C級,採取周邊村鎮演出方式,每場補貼1400元。通過分級分類管理,充分利用和優化配置演出資源,實現演出全覆蓋。
“五步”統籌任務分配法。根據各鎮街自然村數量、劇團類別和分布,按時間節點將全年演出任務分3-4個批次,並制發工作文件、召開專題會議,把演出任務合理安排到各鎮街、劇團,確保“每村一年一場戲”,貧困村、“第一書記”派駐村優先演出。
“六步”全程動態監管法。劇團團長實名加入河東區公益演出微信群,將每場演出的“演前公示、舞台搭建、音頻公放、通稿宣讀、節目演出、現場觀眾和演員合影”7項內容通過微信實時發送到演出群,實施動態管理,確保演出過程有記錄、演出內容有監督。
“七步”巡回監督檢查法。實行“雙向評價”,定期組織檢查小組,對演出場地、現場觀眾人數、節目效果和觀眾評價等內容進行巡回檢查,同時,通過聘請部分村干部、駐村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為監督員,向社會公布監督電話等方式,加強督促檢查,通報巡查情況,不斷規范演出內容,提高演出質效。
“八步”兌現獎補激勵法。每批演出全部結束一個月內,劇團根據演出實際規范填寫和上報演出回執單,區文化館進行匯總審核,依照各劇團演出情況和獎補標准兌現獎補,提高演出劇團參演積極性主動性。
“九步”培訓評比提升法。演出間歇期,舉辦庄戶劇團培訓班,邀請專家對演職人員和特色節目進行指導培訓,不斷提升演出創作水平。同時,通過舉辦各類戲曲比賽、劇團匯演等,組織劇團間觀摩交流、相互學習、評比提升。去年共舉辦劇團培訓班3期,輪訓全區骨干演員100余名。
“十步”等級評定考核法。每年採取民主評議、民主推薦、現場考核和日常演出相結合的方法,對參演劇團進行評比考核、評定等級,並強化結果運用,根據考核評定情況安排演出任務,對不能完成任務或完成不好的劇團進行整頓,取消參演資格。
通過送戲下鄉“十步法”,實現了公益演出的制度化、規范化、標准化、常態化,切實豐富和活躍了基層群眾文化生活,全區廣場藝術節暨庄戶劇團匯演日益成為群眾歡迎度高、社會滿意度強的優秀文化活動品牌。目前,參演的20支劇團有固定演職人員500余人,能演出經典戲曲30余部、綜藝類節目160余個,切實提高了公益演出水平。全區送戲下鄉滿意率達到99.8%,群眾文化生活滿意度位居全市第二名,群眾好評度不斷攀高。
上一篇: 山東青島嶗山區推行文化市場安全生產警示談話制度 |
下一篇: 山東省非遺保護工作全面推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