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當前位置: 首頁 > 信息發布 > 全國聯播 > 山東
山東
山東淄川以“文化雲”為突破口全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效能
發布時間:2018-05-30 10:14 來源:山東省文化廳 編輯:李慶禹
信息來源:山東省文化廳 2018-05-30

  2017年以來,山東省淄博市淄川區創新實施公共文化服務數字工程——淄川文化雲(以下簡稱“文化雲”),在公共文化服務上轉變供給方式、優化產品質量、提升服務質效,有效回應廣大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在引領社會思想、推進文明道德建設、豐富群眾文化活動等方面發揮著積極作用。

  打造“互聯網+文化”平台推動公共文化服務“上雲端”。建設數字化公共文化服務平台,讓群眾從旁觀者變為參與者。文化雲融通線上與線下,把全區范圍內的各類文化資源整合起來,進行數字化展示和信息發布,為公眾享受公共文化服務提供了平台窗口。群眾隻需登陸文化雲,就可以訪問文體場館、預約文體培訓、開展文化交流,享受“一站式”的公共文化服務。文化雲有四大特點:一是使用便捷。用戶通過手機APP、微信公眾號、網頁、觸摸屏等互聯網終端,可以隨時獲取各類文化信息,分類查詢文化培訓內容,預約文化場館,確保及時享受到優質文化服務。二是供給精准。通過文化雲,群眾在文化服務方面可以“提需求、點菜單”,政府根據群眾需求,有針對性地進行公共文化服務供給。三是有效互動。文化雲構建了一個虛擬的網絡社區,實現了城鄉群眾、文化部門、文化人才、社會組織的及時充分互動。四是管理高效。文化雲產生的大數據,既可以全面准確掌握群眾的文化需求狀況,還可以作為文化管理部門、文化機構的效能考評依據,為加強與改進公共文化服務提供決策參考。

  整合優質文化資源讓公共文化服務供給“更精准”。以文化雲為載體,精准提供公共文化服務,有效解決公共文化服務供需結構性矛盾的問題。一是突出思想引領。去年以來,淄川區創新組織了黨的十九大精神“十百千”宣講工程,與文化雲相結合,組建10個宣講團、建設100家宣講站、開展1000場宣講活動,迅速掀起學習宣講熱潮。同時,整合基層文化宣傳思想陣地,建立“新時代文明傳習中心”,推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深入人心。二是注重技能培訓。經過調研,淄川區發現廣大群眾對於技能性的文化培訓需求十分強烈。為此,在文化雲中增加設置書畫、攝影、舞蹈、戲曲等20余個門類的“基礎課程”。特別是針對農民群眾、貧困群眾,積極開展刺繡、編織等勞動技能培訓,為群眾脫貧致富提供支持。三是完善定制服務。在文化雲中設置“百姓點單”課程,群眾可以及時反饋需求。通過梳理匯總,以政府購買服務方式,安排專業教師前往授課,有效滿足了廣大群眾多元化、個性化的文化需求。四是加強活動引導。通過文化雲平台,集中發布全區內各類文體活動安排,實時顯示送戲下鄉、文藝演出、展覽等活動信息,廣大群眾可以根據各自興趣愛好,各取所需,及時參與。通過合理引導、及時疏導,保持了公共文化場所的秩序良好、運行規范。

  完善城鄉15分鐘服務圈實現公共文化陣地“接地氣”。以文化雲為依托,按照“均衡”和“全覆蓋”的思路,加快推進城鄉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著力構建“15分鐘公共文化服務圈”,讓廣大城鄉群眾能夠就近享受優質的公共文化服務。一是強化人才保障。成立淄川區公共文化服務中心,專門負責文化雲運行。每個村居明確1名文化管理員,對各類文化場館建立專門管理機構和隊伍,加強日常管護,確保正常運行。同時,面向社會廣泛招募文化雲志願者教師,目前已從文化、教育、社會組織以及老教師、老藝人、民間藝術家中招募文化志願者500余名,形成教師資源庫和近千人的社會志願組織。二是強化場地保障。投資5億元新建區文化中心、體育公園,包含一系列公共文化場館設施,同時,利用閑置學校、企業房屋、農村場院等因地制宜地開辟文化活動場所,鼓勵中小學校操場和音體美教室在“閑時”開放,將1954陶瓷文化創意園、淄川女子書畫院等社會文化資源納入其中,快速擴大了文體活動場所的覆蓋面。整合教育、體育、工會、共青團、婦聯、文聯等社會各界公共文化資源,形成“橫到邊、縱到底”、優勢互補,共建共享,合作共贏的數字化公共文化服務網絡,實現公共文化資源統籌安排,最大化利用。截至目前,全區已有文化雲培訓固定場所178處,城鄉群眾可在居住地附近開展文化活動,接受高水平的專業文化培訓。三是強化資金保障。將文化雲建設經費納入公共財政預算,區財政每年投入不少於2000萬元,按照文化雲培訓每課時100元、各類下鄉惠民演出每場500至1000元的標准向社會購買公共文化服務。去年以來,先後組織開展社區廣場藝術節、“熱土歡歌”系列活動、老年藝術節等各級各類活動1500場次。

  淄川文化雲自2017年4月運行以來,群眾參與文化活動積極性空前提高,累計培訓群眾32萬余人次,群眾參與公共文化服務的人數和規模同比提高179.4%。公共文化資源利用率大幅提高,全區新增各類文體場所84處,開設舞蹈、聲樂、太極拳劍、剪紙、茶道、花道等十大門類課程10884課時。舉辦教師學員展示、才藝比拼、戲曲及其他綜藝演出1500余場次,同比提高70.2%。顯著拉動居民文化消費,群眾直接增加文化消費額1900萬元,通過帶動相關產業消費,間接拉動文化消費8900余萬元。政府主導、群眾參與、共建共享的公共文化服務格局逐步形成,群眾文化生活的滿意度不斷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