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當前位置: 首頁 > 信息發布 > 全國聯播 > 山東
山東
山東:紅色基因傳承隻有進行時
發布時間:2020-11-20 10:04 來源:中國文化報 編輯:馬思偉
信息來源:中國文化報 2020-11-20
  山東不僅是孔孟之鄉,近百年來也積澱了深厚的紅色文化底蘊,孕育了生生不息的革命精神。以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做好紅色基因傳承的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為指引,山東堅持“保護、傳承兩手抓”,劃定紅色文化保護紅線,創新傳播傳承紅色文化的載體平台。在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進程中,在推動文旅融合高質量發展的時代背景下,齊魯大地用堅定的信心書寫了講好紅色故事的新篇章。
  首要前提是保護好
  今年9月3日,樂道院﹒濰縣集中營博物館舉辦開館儀式並對外開放。這處位於濰坊市老城區的濰縣樂道院暨西方僑民集中營舊址,被譽為“濰縣革命的搖籃”。1925年,中共濰縣支部建立後,舊址一直是黨收藏秘密文件、召開黨團員會議、研究革命工作的場所。
  過去幾年,濰坊市高度重視舊址的歷史價值,爭取省文物專項補助資金170萬元,市財政先後投入專項資金約2200萬元,完成了房屋修繕等。濰坊市委書記惠新安表示,當地將繼續充實隊伍力量,加大投入力度,更好發揮舊址在愛國主義教育等方面的作用。
  山東是革命老區,有著光榮的革命傳統和歷史,留下了豐富的文物遺存。據近期普查數據顯示,山東省有不可移動革命文物1600余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8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68處,另有見證帝國主義侵略和殖民統治、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反動統治的省級以上重要史跡24處。
  近幾年,山東相關部門深刻認識做好革命文物工作的重要意義,准確把握全省革命文物保護現狀及存在問題,共同謀劃革命文物保護展示利用的大格局。
  今年8月,山東省革命文物保護利用規劃研討及業務培訓會議舉辦。這是山東省文化和旅游廳革命文物處設立以來,組織的全省首次革命文物領域專題會議,也是近年來山東文旅系統規模最大、最具系統性的革命文物培訓工作。9月,《山東省紅色文化保護傳承條例(草案)》公開征求各界意見。條例強調,在紅色文化保護單位的建設控制地帶內進行工程建設,應當確保建設規模、體量、風格、色調與紅色文化保護單位歷史風貌相協調,不得破壞紅色文化保護單位歷史風貌。
  舞台藝術唱響愛國主義主旋律
  今年八一建軍節,山東省京劇院復排的現代京劇《奇襲白虎團》在濟南上演,社會反響強烈。
  山東省京劇院院長蔣慶鵬說,2020年是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作為以紅色創作見長的山東省京劇院,希望在這個重要的時間節點,用相關題材的劇目向革命先烈致敬。
  愛國主義是中國精神最深層、最根本的內容,也是文藝創作的永恆追求。為推動紅色基因傳承、講好革命故事,山東充分利用多種文藝形式和創作理念,通過舞台藝術創作謳歌民族英雄,傾訴家國情懷。
  “大山長苦菜,天壓石頭埋。冰封雪凍根不死,花兒含淚開……”今年的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前夕,山東省呂劇院在濟南百花劇院連演兩場呂劇《苦菜花》。該劇根據馮德英同名小說改編,主要講述了抗日戰爭時期膠東人民不畏艱險、不怕犧牲支援抗戰的感人故事,著力塑造了“馮大娘”這一革命母親的英雄形象。山東省呂劇院院長孫香蘭介紹,院內正在開展呂劇經典劇目傳承工程,通過對紅色經典作品進行復排、梳理,為明年的建黨百年獻禮。
  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僅有420萬人口的沂蒙山革命根據地,累計有120多萬人擁軍支前。截至10月10日,民族歌劇《沂蒙山》演出110場。在時長約150分鐘的劇目裡,山東傳統音樂元素與現代舞美設計渾然一體,6幕40個唱段層層遞進,生動勾勒出千回百轉的情感波瀾,包含深沉厚重的史詩意蘊,軍民水乳交融、生死與共鑄就的沂蒙精神深深打動了無數觀眾。
  文旅融合助鄉親致富
  在臨沂市沂南縣,曾涌現了“沂蒙紅嫂”明德英、“沂蒙母親”王換於、“火線橋隊長”李桂芳等一批英模人物。近年來,沂南縣發揮紅色文化資源富集的優勢,在當地的常山庄片區,集中打造了紅嫂家鄉旅游區暨沂蒙紅色影視基地,建設了多處紀念場館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到沂南感悟紅色風景”,已成為山東一個響亮的旅游口號和品牌。
  今年68歲的常山庄村村民劉乃秀,以前做夢也想不到會當上演員。紅嫂家鄉旅游區暨沂蒙紅色影視基地建成後,全國各地的劇組紛紛來此取景。因為住在基地旁邊,劉乃秀輕而易舉成了群眾演員。“當群演一個月收入能有近2000元,也不累,還能在電視上露臉。”她說,自己和老伴如今都是群演裡的常客。2019年開始,劉乃秀又承擔起了為劇組做飯的任務,又多了些收入。
  如今在山東,對紅色文化資源的保護,正逐漸助推旅游產業的發展,為鄉親們帶來可觀的經濟收益。在威海市,為豐富當地的文化旅游體驗資源,強化對本地革命文化的挖掘,當地將天福山革命遺址、馬石山抗日戰斗遺址等辟建為革命歷史展館,利用膠東育兒所原址民房進行修繕和布展,舉辦以“乳娘精神”為主題的紅色文化展覽。
  膠東育兒所原址附近的居民張艷翠,家裡種了一片蘋果園。“以前,蘋果採摘的季節總犯愁賣不出去。現在周邊的游客多了,‘十一’假期賣出去幾千斤。”張艷翠的“好收成”,一定程度上得益於山東開展的“鄉村游+後備箱”工程。威海市文化和旅游局推出了多條紅色鄉村游線路,配合自駕游行動的開展,促進了農民增收。
  山東省文化和旅游廳黨組書記、廳長王磊說,紅色基因的傳承隻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山東在新時代將繼續講好紅色故事,讓紅色文化成為鑄魂育人的精神動力。(蘇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