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信息發布 > 全國聯播 > 山西
山西
山西:從“空心村”到“創意園”
發布時間:2023-06-13 09:16 來源:中國文化報 編輯:周祎
信息來源:中國文化報 2023-06-13

  十幾年前,藝術家渠岩在山西省和順縣鬆煙鎮許村開辟美術展廳時,有村民湊過來打量那些待挂起的作品,不解地問他:“這花花綠綠的倒是好看,但是畫這個能干啥,還不如種地實在。”

  彼時,許村還是連綿太行山中一個封閉的小村落,不少村民祖輩困於山中,以種地為生。美術、藝術於他們來說,是“城裡人搞的沒啥用的玩意兒”。

  長期以來,許多鄉村都面臨著“空心化”的問題,城市裡美術展、讀書節等隨處可見的文化活動因種種因素影響,難以完全在農村鋪展開來。

  閱讀、美術、藝術、文學、電影可以“修復”這些衰落的鄉村嗎?在山西,許村、賈家庄村、浙水村、守口堡村等以自身經驗,證明了公共文化藝術改變鄉村、服務村民的可行性。

  營造整體文化氛圍感 

  2010年前後,大大小小的文化藝術介入鄉村項目蔚然成風,許村也因其自然風光和歷史積澱吸引了藝術家的注意。2011年,在各級政府的支持和幫助下,許村國際藝術公社成立,同年開始舉辦鄉村國際藝術節,美術館、文化廣場、書屋等公共文化空間在此過程中得以興建。

  有專家認為,不太發達的鄉村往往也沒有成熟的土壤來接受當代藝術,文化場館難以單純通過免費開放吸引村民進入,需要營造更濃厚的文化氛圍,才能達到“潤物無聲”的效果。

  梳理、對比歷屆藝術節主題,從第一屆的“一次東西方的對話”,到第四屆的“神聖的家”、第五屆的“廟與會”,從主題變遷能看出,活動方在不斷將被動地接受轉變為主體參與輸出當地文化,讓村民的主體性逐步覺醒。

  雖然難以在短期內提升村民文化藝術素養,但在許村黨支部書記看來,藝術節的有益影響並不是讓村民看懂了畫展,而是經過文化的浸潤,村民見了世面、長了志氣,素質不斷提升,也有了追求更好生活的想法和動力。

  在美術館裡,自稱“大老粗”的村民王小仲能有模有樣地分辨油畫和水彩畫﹔村子裡愛畫畫的聾啞人王仲祥也有了實現自我的機會。耳濡目染下,明清街旁村民自己打理起鄉村藝術品小店,裡邊是他們利用身邊隨處可見的樹根、樹樁、廢舊農具打造的“鄉土藝術品”。

  隨著藝術節的開展,在公共文化空間裡,駐村藝術家為村裡的孩子進行英語、繪畫、鋼琴助學等活動,當地村民視野更加多元、開放。加拿大駐村藝術家阿麗亞娜﹒布雷斯說:“剛來許村時,孩子們羞澀、膽怯,現在已經能大方、自然地和我們交流。”

  把文化鑲嵌在日常生活中 

  “介入性”文化項目存在的最主要問題,就是文化活動和村民之間的隔離。因地制宜,讓村民對這些文化活動、空間沒有陌生感,也是提升村民參與度的途徑之一。

  1959年,作家馬烽擔當編劇、取材於汾陽市賈家庄村的奮斗題材電影《我們村裡的年輕人》一經上映,立馬火遍全國,讓這座曾是一片鹽鹼地的落後小村庄積澱起關於文學和電影的夢。

  “小時候,要走很遠才能看上電影。那時我就想,為什麼我們身邊沒有影院呢?”導演賈樟柯回憶童年的賈家庄時說。

  如今經過多年發展,村裡將廢棄水泥廠房改成了工業文化創意園,86358賈家庄短片周、呂梁文學季在此舉辦。電影、文學印記的強化,不僅讓賈家庄成為中國農村變遷的一個典型,也讓村民的精氣神大變樣。

  曾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村民,會在農閑時走進新浪潮書店、賈家庄益智圖書苑,通過閱讀充實自己的頭腦﹔年輕人不用出村便能在種子影院看電影。受到電影人沙龍、講座的影響,村裡人人都能寫幾筆、唱幾嗓子。在村裡舉辦“致敬新時代”征文朗讀分享大會時,幾個月的時間裡共收到征文1722件,平均每戶人家至少投稿兩篇,全村老老少少3000人全都參與其中,可見如今村裡文風之盛。

  讓村民感受文化帶來的充盈體驗 

  呂梁市臨縣孫家口村的窯洞式庄園藝術館、晉城市陵川縣浙水村依山構筑的自然圖書館、朔州市右玉縣由一座舊糧站改造成的“右衛藝術糧倉”等能為村民提供文化服務的場館,基於村民熟悉的溝壑山梁、窯洞院落去打造,以在地性設計語言,讓空間與村民產生更深層次的聯系。

  正如藝術家信王軍對村民說的:“美術館不是我們的,也不是他們的,而是你們的。”

  如果說,村落整體文化氛圍的塑造是公共文化發展的土壤,文化空間、活動品牌的在地性設計是種子,那麼在山西省文化館專家委員會辦公室主任李世平看來,更契合老百姓喜好的豐富活動,就是讓公共文化生根發芽、開花結果的養料。

  山西省歷來重視公共文化建設,近年來更是將文化惠民納入政府惠民工程、政府民生實事。由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廳主辦的全民閱讀推廣活動、網絡攝影大賽、廣場舞大賽、農民工歌手大賽、農民畫作品巡展等眾多活動充分調動起基層群眾的力量。

  依托鄉村閱讀空間,山西省圖書館持續走到基層開展文源講壇等品牌活動,設置不同的活動主題。“起初村民不主動來聽,我們就挨家挨戶去請,以聊天的形式找到他們感興趣的話題。”山西省圖書館專家文化志願者楊老師認為,活動的開展是要讓村民受益,用百姓能接受的講故事、打比喻的方式讓村民聽進去、聽明白,村民讀書、參加活動逐漸變得主動。

  近年來,山西不少鄉村通過文化造夢,為村民提供了不一樣的閱讀、觀賞、互動體驗。隨著山西對鄉村振興工作的不斷推進,越來越多村落開啟文化探索,必將進一步豐富村民的文化生活,更好地改變村民的精神面貌。(朱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