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九曲黃河入晉起點偏關縣老牛灣村舉辦的黃河攝影展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唐代詩人王之渙的《登鸛雀樓》,讓眾多游客慕名來到位於山西省永濟市的鸛雀樓景區,近觀名樓巍峨,遠望黃河奔流。
山西地處黃河中游,黃河干流自北向南依次流經山西4市19縣(市、區),全長965公裡。省域內,黃河流域干、支流涵蓋的11市86縣(市、區),是黃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保護核心區,其余31個縣為拓展區。
根據《山西省黃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保護規劃》,山西正積極構建“兩廊三帶多片”的總體空間布局,深入開展黃河國家文化公園(山西段)建設。
做好文化遺產保護傳承
“天下黃河九十九道彎,彎在磧口十八彎……”臨縣的磧口古鎮曾是黃河上“船筏日夜忙,商賈滿客棧”的商貿重鎮。然而,隨著陸路交通的發展,磧口商貿衰落,大批古建筑年久失修。
為了保護好古鎮,臨縣做了大量工作:開展磧口古建筑群文物瀕危程度普查建檔工作﹔舉辦多場國際學術研討會,邀請文物保護專家實地考察、編制磧口古鎮保護方案﹔聘請當地村民為文物保護監督員﹔規范瀕危古店鋪古民居搶救維修審批手續﹔制定實施《呂梁市磧口古鎮保護條例》等。
黃河文化遺產是黃河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近年來,各級政府不斷加大投入,對磧口古鎮的歷史建筑和古民居進行修繕和保護。步入古鎮,主街道根據山區、河流地形蜿蜒向前。古朴街巷、特色民俗、鄉土手工藝,成了往來游人感知具象的黃河文化的途徑。
除了保護好有形載體,山西黃河流域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涉及中華人文始祖文化、根祖文化、農耕文化、民族交融文化、晉商文化等重要文化形態。圍繞現存問題,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廳出台了專項規劃,列出24項任務和9個專項工作,提出要加強黃河流域非物質文化遺產系統性保護,提升傳承弘揚水平,推動融合發展和加強傳播推廣等工作任務。
匯聚了沿黃九省(區)非遺項目的黃河非遺大展
創新方式推進保護利用
以建設國家文化公園為契機,山西各地深入挖掘黃河文化資源,開展了豐富多彩、獨具特色的活動,創作了一批以黃河為主題的優秀作品。
依托炎帝傳說、堯的傳說、舜的傳說、大槐樹祭祖習俗等中華人文始祖文化與根祖文化,晉城市、運城市、臨汾市等地舉辦文旅盛會,成為當地文化品牌。與黃河船筏、渡口、碼頭、棧道這些河運文化符號密不可分的晉商故事,成為山西各藝術院團取之不盡的創作源泉。
山西博物院持續開展黃河文化系列主題雲展覽建設。首個“大河上下﹒民族根魂——黃河文化雲展覽”採用“科技+文化IP”的模式,以全新視角重構黃河脈絡,借科技手段重走黃河路。雲展覽上線期間累計曝光量超過100萬人次,瀏覽量突破10萬。
在由文化和旅游部、山西省政府共同主辦的2023黃河非遺大展上,沿黃九省(區)關於農耕文化的經典非遺代表性項目亮相山西。大展不僅可以逛、可以吃、可以玩,還將黃河非遺數字化探索中摸索出的成果進行全方位展示。大展期間,陝西西秦刺繡、甘肅蘭州黃河水車等多項黃河流域非遺項目,讓觀眾在互動中感知黃河流域非遺的魅力。
打造黃河文旅特色品牌
今年10月,總裡程1.3萬公裡的黃河、長城、太行3條一號旅游公路主線貫通。
沿著黃河一號旅游公路前行,能在老牛灣欣賞長城與黃河“握手”奇觀,領略“千裡黃河一壺收”的壺口瀑布,游覽有著“水旱碼頭小都會,九曲黃河第一鎮”美譽的磧口古鎮,也能在風陵渡看到“黃河自此向東流”的壯觀景象。
作為完善文化和旅游要素配套服務的關鍵一環,旅游公路建設突破了山西文旅資源多而散導致的交通不便瓶頸,引領帶動了沿線地區的發展。在黃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過程中,一個個沿黃古村落、老渡口通過保護和文旅融合發展,成為感知黃河文化的載體。
目前,臨汾市陶寺遺址博物館、忻州市偏關縣老牛灣黃河文化公園、永濟市萬固寺至鸛雀樓旅游復合廊道、臨汾市曲沃晉國博物館等黃河國家文化公園相關項目正在有序推進。根據規劃,到2025年,黃河國家文化公園(山西段)建設任務將基本完成,成為弘揚民族精神、展示國家形象、彰顯文化自信的重要窗口。(郭志清 朱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