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在對外文化交流中,非遺美食以味覺體驗為橋梁,連接不同文明的認知與情感。近年來,在“面食大省”山西的對外文旅推介和交流活動中,面食制作技藝展示、體驗幾乎成了必備環節。
近日,山西省太原市晉源區的“晉祠有禮”文化體驗空間迎來了一群特殊的游客——來自烏茲別克斯坦的文化交流學生團。活動通過“非遺手作+文化對話”的形式,為異國學子帶來了一場沉浸式的山西傳統文化體驗之旅。
在非遺體驗區,烏茲別克斯坦學生被陳列的山西省級非遺項目“山西花饃”作品吸引。造型各異的生肖、花卉、吉祥紋樣兼具藝術美感與民俗寓意,引得學生們紛紛駐足欣賞。
非遺美食的制作工藝、食材選擇、飲食禮儀等,承載著一個民族的歷史記憶與生活智慧。傳承人王鳳仙現場開課,把花饃的歷史淵源娓娓道來:“花饃在山西已有千年歷史,是節慶、禮儀中傳遞祝福的‘舌尖上的藝術品’,捏制、塑形、蒸制,每一道工序都藏著老百姓對生活的熱愛。”
在王鳳仙的指導下,學生們揉面、塑形、點綴,嘗試制作象征“平安順遂”的蓮花饃和“富貴吉祥”的牡丹饃。盡管初次接觸中式面食工藝,但大家都格外投入。有人專注研究花瓣層次的折疊技巧,力求做到完美﹔有人嘗試用不同顏色制作出絢麗的花朵,展現獨特的創意。
一名烏茲別克斯坦學生說:“沒想到面粉能變成這麼美的藝術品,每個細節都帶著溫暖的祝福,從中理解了其背後蘊含的獨特文化內涵。”
“文化交流需要‘可觸摸、可參與’的載體。相較於語言或文字,食物更容易引發情感共鳴。”晉之源文化產業集團董事長郭志文表示,“花饃作為兼具生活屬性與文化符號的非遺項目,既能讓國際友人感受中國飲食文化的精妙,也能直觀理解‘以食傳情、以物載道’的東方哲學。”
此次活動是山西經貿職業學院與晉之源文化產業集團共建文化產業學院的實踐成果之一,以校企協同賦能文化“走出去”。據了解,自2023年雙方簽約以來,文化產業學院不僅打造了“晉祠有禮”非遺體驗、文創研發等實踐基地,更通過“非遺大師進課堂”“國際文化工作坊”等形式,構建起“教學—實踐—傳播”一體化平台。
“諸如面食這樣的非遺美食可觀賞、可品嘗,觀眾對面食制作技藝展示特別感興趣。每次展台前都是人山人海,以食為媒增進外國觀眾對中華文化的了解,效果很好。”從業20余年的面點師王張龍說。
從業以來,王張龍在傳承山西傳統面食制作技藝的同時,先後推出了“面團吹氣球”“高蹺呼啦圈剪刀面”“面手絹”等更有難度和觀賞性的山西創新面食表演。這些美食背後的文化淵源、制作技藝、食用習俗與節慶儀式隨著展示、體驗,能夠更好地讓世界讀懂中國。
在“晉祠有禮”文化體驗空間,素有“北稻一絕 皇家貢米”之美譽的晉祠大米,“晉祠四寶”之一的晉祠桂花元宵,糯而不膩的晉陽糍粑、晉祠餾米、晉陽米酥,由晉祠大米加工而成的晉祠米油、米醋、米酒,色如豬肝、厚重爽滑的晉源豬血灌腸以及晉陽花饃、晉源火碗等極具代表性的非遺產品和特色美食有序擺放。這些非遺美食讓中國文化、中國故事跨越語言障礙,走向更廣闊的世界。此次接待烏茲別克斯坦學生,便是以青年交流為切口,通過“小而美”的非遺體驗,推動“大而深”的文明互鑒。
“這種參與式體驗比單純的講解更具感染力。”烏茲別克斯坦帶隊教師感慨:“學生們在揉面、塑形中感受到了中國人對美的追求和對生活的熱愛,如魚、牡丹象征著‘年年有余’‘富貴吉祥’,這種對美好生活向往的情感是共通的。”
郭志文說,近年來他們持續探索傳統文化的國際化表達,打造“晉祠IP”系列文創產品並登陸國際展會,聯合海外華人社團舉辦“非遺公開課”等,不斷推動山西文化走向世界。
下一步,他們還將依托文化產業學院平台,持續創新“非遺+國際交流”模式,讓更多山西文化符號走向世界,在文明對話中續寫“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新篇章。(朱萌 楊潤德 梁月仙)
上一篇: |
下一篇: 山西發布省內首條低碳主題游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