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辦卡,也不需要押金,每人可免費借閱3本圖書,為期30天。30天內如果沒看完,還可以續借……”近日,陝西省咸陽市秦都區陳楊寨街道白馬河中路社區的工作人員有了“新業務”——向走進社區黨群服務中心的居民推介新服務。原來,該服務中心的進門處被新開辟為擁有3000余冊圖書、佔地約10平方米的城市書房。
作為秦都區圖書館的首個城市書房,白馬河中路社區城市書房不僅是圖書館把服務向社區拓展的新陣地,也是社區文化建設的重要裡程碑。在秦都區,文旅單位秉承供需融通、資源融聚等理念,提升公共文化服務社會化水平,在豐富服務內容、激活社會力量、提升服務效能等方面取得顯著成效。
“近年來,秦都區著力擴大公共文化服務覆蓋面,聚力打造城市文化陣地融合區、新型城市文化空間創意區、社區公共文化服務先行區、政企合作共建區,通過制度融合、供需融通、資源融聚、服務融心的‘四融’機制,推動公共文化服務創新供給在基層落地生根。”咸陽市秦都區文化和旅游局相關負責人說,秦都區文旅工作者要勇於創新創造,善於讓公共文化服務走出傳統意義上的“行業邊界”。
關於文化服務內容、免費開放項目的公示,在文化館、圖書館是“標配”。在秦都區的不少社區,這些公示牌也成為密切聯系轄區群眾的文化橋梁。“免費開放的服務項目:詩歌創作和寫作技巧指導,社區閱覽室無償圖書借閱,插花、養生茶藝等公益活動,樂器、舞蹈等文化藝術培訓……”近日,記者走進秦都區人民路街道團結北路社區悅鄰裡服務中心,看到這樣的“自我介紹”詳細呈現了免費開放時間、設施場地及服務項目。
除此之外,小民書吧裡埋頭學習的少年、多功能活動室裡正在排練舞蹈的女士,關於社區實踐小小體驗官招募、德藝古箏團招生、社區圖書館書法美術暑假班的海報等,映射出社區服務中心裡文化生活的豐富多彩。
“秦都區文化和旅游局對我們提供了大力支持,為我們輸送對接了優質資源。除此之外,我們秉持‘小辦公、大服務’的陣地建設原則,採用‘公益+市場’運營模式,引入藝術培訓、學前教育、旅游咨詢機構等多方面的社會力量,聚合各方資源,提供多元服務,不斷提升轄區居民的幸福指數。”團結北路社區黨總支書記王嬌說,“如果沒有深度融合的合作機制和合作伙伴,如此多樣的服務對於我們僅10人的社區工作隊伍是不可想象的。”
“群眾的需要,就是我們創新供給的最大動力。”秦都區文化和旅游局文化科科長靳羽晶介紹,秦都區以創建30個文化示范社區(村)為抓手,與藝術類高校緊密合作,聘請相關藝術類教授擔任社區的“藝術社(村)長”,以“結對幫扶”的形式指導社區(村)建設文藝團隊、開展文藝活動、創作文藝作品。
通過制定出台《秦都區街道辦事處綜合文化站考核細則(試行)》《“樂享秦都藝起來”全民藝術普及工作實施方案》等相關文件,秦都區實現機制融合,構建起“政府搭台、社區參與、群眾出彩”的文化服務新路徑﹔通過充盈文化人才“蓄水池”,延伸黨建聯盟“興趣鏈”,推進供需融通﹔通過探索新型城市文化空間建設、架起文化陣地“連心橋”,實施資源融聚﹔通過塑造文化品牌、提升服務品質、建立統籌協調機制,深化服務融心。“四融”理順了合作路徑,實現多方共贏,讓群眾獲得實惠。
“這裡涼快,環境又好。孩子坐在這裡,讓我給他講了好幾本繪本了,還不願走。”第一次帶著小孫子走進白馬河中路社區城市書房的劉阿姨,對家門口的新變化贊不絕口,“家裡也給孩子買了繪本讀物,但比較有限。這回好了,省時又省錢。”
7月19日,在秦都區市民服務中心一樓,秦都區圖書館“24小時自助圖書館”正式運行,為市民提供“不打烊”的圖書借還服務。2023年,秦都區圖書館獲評國家二級圖書館,依托各分館為群眾提供優質、便捷的服務。
“每個周末,我館都會舉辦形式多樣的活動。相關信息發布後,有時隻需十幾分鐘,參與名額就被搶光。七色光繪本故事屋活動、讀書主題手繪、巧手DIY手工、書香光影閱讀會、快樂驛站手偶劇等一大批活動已經形成了品牌,受到市民、群眾的歡迎和追捧。”秦都區圖書館館長王子龍說。
在秦都區委、區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文商旅等跨界融合工作扎實開展,公共文化服務和旅游公共服務有機融合,改革創新把文化惠民做實做細,同時也促進了消費。今年2月,中共陝西省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辦公室公布了2023年度全省改革優秀案例名單,“秦都區創新實施‘四融’機制推動基層公共文化服務成勢見效”是50個案例中唯一的文化領域優秀案例。
“接下來,我們將在場館建設、資源匯聚、人才利用等諸多方面深化改革、開拓創新,更好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秦都區文化和旅游局局長張瀟說。(秦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