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信息發布 > 全國聯播 > 陝西
陝西
陝西榆林:讓長城文化真正“活”起來
發布時間:2024-08-29 10:42 來源:中國旅游新聞網 編輯:周祎
信息來源:中國旅游新聞網 2024-08-29
  榆林是陝西省長城資源最富集的地區,境內長城總長1500多公裡,佔全省長城面積的81%。近年來,榆林深掘長城文化價值,加快長城國家文化公園榆林段建設,建成了長城保護數字化管理平台,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強巡查保護,不斷推動長城保護和文旅開發深度融合,讓古老的長城綻放新的時代光彩。
  “萬裡長城第一台”鎮北台蜚聲中外
  鎮北台始建於明朝萬歷三十五年,公元1607年,距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舊時它主要作為於屯兵、了望、指揮作戰為一體的塞台。建筑整體呈正方梯形,外砌磚石,內夯黃土,方正整齊,雄偉壯觀。登上台頂,百裡景物盡收眼底。作為明長城沿線體量最大的一座軍事塞台,數百年來,鎮北台與它所依托的主體工程—萬裡長城,一起承擔著延綏鎮八百多公裡的邊防重任,肩負著化止干戈、創建祥和邊關的使命,為民族團結和友好往來提供了交流平台,因此被譽為“萬裡長城第一台”。今天,鎮北台雖已失去了原來的功能,但其底蘊深厚的歷史內涵,蒼涼凝重的壯觀雄姿,每年吸引著眾多中外人士前來探尋歷史淵源、研究長城文化、體驗人文休閑和旅游觀光度假。榆林市長城保護中心鎮北台文管所所長賀澤表示,歷經滄桑的鎮北台矗立於此,見證了幾百年來蒙漢兩族人民共同發展、共同生活、共同繁榮,走向民族大融合、大發展的光輝歲月。
  數據科技賦能 守護萬裡長城
  榆陽區境內長城主要有明長城和戰國秦長城,明長城東起大河塔鎮,西至紅石橋鄉,由“大邊”和“二邊”兩道基本並行的防線組成,全長168.8公裡。其中“大邊”長78公裡,由夯筑的牆體與敵台及馬面相連接。“二邊”長90.8公裡,全部為山險及河險,單體建筑僅烽火台一類。榆陽區文物保護考古研究所負責著該段長城保護工作,現如今該所運用了無人機巡查、“榆林市長城安全巡查與監管平台”APP數據記錄與高清視頻實時監控,通過數據賦能對長城進行形變、殘損監測,無漏洞無死角的及時發現長城牆體變化情況,從而制定預防性保護措施,使得長城保護由“被動搶救性保護”向“主動預防性保護”轉變。“我們的工作人員每月對長城遺址全線進行巡查,對徒步無法到達的區域,採用無人機航拍的方式進行巡查﹔聘用長城沿線50名長城群保員負責日常巡查,他們通過手機軟件定位即時拍照上傳巡查照片,完成所管轄長城段的巡查工作。”榆陽區文物保護考古研究所副所長高淑珍說。
  首批國家長城文化公園項目落地定邊
  定邊鹽場堡長城遺址公園是首批國家長城文化公園項目,項目依托國家級重要長城點段——明長城鹽場堡鎮段進行建設,以大漠邊塞風光展示為主旨,以長城遺址為中軸,建設文旅融合、休閑主題文化公園。長城遺址公園一期工程主要包括停車場、旅游服務中心和主題陳列館,目前主體工程已完工,幕牆工程即將招標建設,預計9月底全部完成建設任務。定邊縣文化和旅游文物廣電局副局長蔡生智表示,接下來的二期工程主要包括長城展示帶、景觀、綠化等工程,目前已完成設計,即將招標開工建設,他們將倒排工期、狠抓工程質量,確保長城遺址公園項目按期完成。
  多措並舉 讓長城文化真正地“活”起來
  在建設長城國家文化公園時,榆林把保護文物作為首要任務。過去五年,完成長城本體保護修繕工程20多個,投入經費將近2億元。先後印發了《關於進一步加強全市長城保護工作的實施意見》《長城保護行動方案》等,長城沿線各縣市區也制定了《長城保護管理辦法(暫行)》等相關制度規定。同時,榆林長城保護實行“四個一”工作機制已有10年時間,即長城沿線縣市區每月至少巡查1次長城、每個鄉鎮設立1個長城保護工作站、每十公裡至少聘請1名長城保護員、每一公裡至少設置1個長城保護標識(2024年要求提高到每500米1個)。全市目前共設有68個長城保護工作站,聘用長城文保員305人,設立長城保護標識1.4萬多個,2024年計劃增加保護界樁9000個,部分縣區已完成長城圍網工程。
  “我們長期開展長城安全巡查工作、加強長城保護宣傳、推進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一直以來,榆林高度重視長城保護利用工作,通過這些一系列舉措,讓長城文化真正地‘活’起來。”榆林市長城保護中心主任姬翔月說。(胡少鵬 閆宇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