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信息發布 > 全國聯播 > 陝西
陝西
陝西舞台藝術創作奏響秦韻新聲
發布時間:2024-12-25 06:24 來源:中國文化報 編輯:馬思偉
信息來源:中國文化報 2024-12-25

  

話劇《主角》  秦毅 攝
  文藝是時代前進的號角,最能代表一個時代的風貌,最能引領一個時代的風氣。時代性是文藝作品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作品能否與觀眾產生共鳴、具有長久生命力的關鍵因素之一。在近日舉辦的“文藝面對面”中省媒體走進陝西文藝界採訪行活動中,陝西多家文藝院團展現了文藝風採的時代共性。
  在捕捉時代熱點中增強感染力
  “我們很注重傳統和現代的有機結合。在作品中我們借鑒了歌劇的表現方式,獨唱、合唱、交響樂都有,還注重處理好聲場與視覺等方面的銜接與平衡,力求達到情景交融、視聽並舉、沉浸式觀賞的藝術效果。”作曲家韓蘭魁在談及預計於2025年推出的大型原創音樂作品《絲路歌章》時說。
  由陝西演藝集團重點規劃、陝西省歌舞劇院組織實施的《絲路歌章》,被文化和旅游部列為2024—2025年度“時代交響”創作計劃扶持作品。這部作品通過音樂化的詩性敘述與抒發,勾勒出一幅壯麗恢宏的絲路史詩畫卷。“創作《絲路歌章》,一方面是陝西文藝工作者對絲路的深厚情感和對‘一帶一路’倡議的持續響應,另一方面則是對我院32年前創作的歌劇《張騫》藝術成果的進一步深耕與拓展。”陝西省歌舞劇院藝術總監黨紅岩說。
  陝西人民藝術劇院近年來舉起“陝派話劇”大旗,面向時代,不斷健全演藝企業經營管理制度、積極拓寬藝術邊界,多維度演繹戲劇魅力。該院排演的話劇《天心順》《燈火闌珊》《白鹿原》《平凡的世界》《主角》等作品,弘揚陝西文化、講好陝西故事。不久前,“陝西人民藝術劇院有限公司健全演藝企業經營管理制度擦亮陝派話劇品牌”列入文化和旅游部2022—2023年度文化和旅游領域改革創新典型案例名單。
  在創新實踐中增強舞台呈現力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不久前,由渭南市秦腔劇團創排的新編小型歷史劇《虞姬別霸王》在西安易俗大劇院首演,贏得觀眾的熱烈掌聲。此次演出對於改變聲嘶力竭“吼秦腔”的狀況作出了有益嘗試。
  “傳統秦腔聲腔為男女聲‘同腔同調’,定調偏高,適合女演員聲腔,卻不適合男演員用聲腔塑造人物。”渭南市秦腔劇團團長代九奎表示,隨著時代審美的發展,傳統戲也要不斷革新適應新一代的藝術追求。此劇旨在打破固有的“同腔同調”演唱模式,嘗試改為“同調異腔”演唱,更好地呈現人物形象和新的美感。
  沉浸感是當前不少觀眾對藝術作品的新要求。對此,眾多文藝院團除在劇情、表演方面下大力氣外,還把“入戲”氛圍做足。西安戰士戰旗雜技團自2019年5月成立以來,完成了3部大劇創排,60余次登上央視及各大一線衛視平台。2024年初,改編自該團雜技劇《第三戰隊》的集演出、展覽、互動體驗於一體的現代軍事題材極限藝術演﹒展秀《特種兵》開啟常態化駐場演出。現場,陽剛之氣與陰柔之美交融,豐富的聲、光、電技術效果酷炫動感,多樣的藝術形式共同發力提升觀賞性,技術動作與劇情發展契合中張弛有度的節奏感,讓觀眾更有沉浸感。
  “我們守護的是雜技藝術的寫意之美、中華文化之美,展現的是時代聲音、時代精神。”西安戰士戰旗雜技團執行董事聞雅娜說。
  在活化資源中增強轉化力
  大型歷史舞台劇《赳赳大秦》由陝文投集團投資打造,帶領海內外觀眾“穿越時空”領略“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於興師,修我戈矛”的秦風民情和大一統壯志。
  “演出將文化與科技相結合,通過小人物‘黑夫’的故事,描繪了大一統的歷史進程,以及普通人為實現這一目標所作的貢獻和努力。”《陝西日報》社記者師念表示,《赳赳大秦》演出很是震撼。據悉,該劇自9月27日公演以來,已接待觀眾14余萬人,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提供了有益借鑒。
  12月13日、14日,第十五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優秀作品獎作品話劇《平凡的世界》在新疆烏魯木齊文化中心大劇院上演。7年來,該劇在全國87個城市巡演290余場,34萬人次觀演。“文學是戲劇之母,我們希望在文學的懷抱中,讓戲劇得到更好滋養。我們現在有話劇《白鹿原》《平凡的世界》《主角》等‘茅獎系列’,2025年、2026年,我們將進行話劇《裝台》《星空與半棵樹》的編排,推出‘陳彥三部曲’。”陝西人民藝術劇院院長李宣表示,將繼續聚焦時代之變、中國之進、人民之呼,以高質量文藝供給滿足人民的新期待。(秦毅 趙明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