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作為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黃帝陵承載著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與文化記憶。位於陝西省延安市南部的黃陵縣,因黃帝陵而聞名,是一座文化資源豐富的寶庫。近年來,先後獲得中國黃帝祭祀文化之鄉、中華詩詞之鄉、中國深呼吸小城100佳、中國夏季休閑百佳縣市等20余項榮譽稱號的黃陵縣,以文化為引領,深挖資源稟賦,推動公共文化服務提升、農文旅融合發展以及鄉村振興,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城鄉發展之路。
深挖資源稟賦
公共文化服務惠及城鄉群眾
紅綢舞動賀新春,鼓樂鏗鏘啟新程。不久前,第42屆“鼓舞新延安﹒奮進新時代”2025年元宵節秧歌會演活動在延安舉辦,吸引了線上線下230余萬人次觀看。其中,黃陵縣代表隊的軒轅夔鼓、黃帝文明展示方陣展現了黃帝時代先民開啟華夏文明的歷史,贏得市民和游客的普遍好評。
“黃帝陵不僅是黃陵縣的文化符號,更是我們發展的核心資源。”黃陵縣文化和旅游局黨委書記、局長劉金珠表示,黃陵縣圍繞守護黃帝陵文化遺存、構建中華文明精神標識支撐體系、做大做強文化旅游業,依托省級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示范縣創建的政策支持,全面提升黃陵文旅的核心競爭力、對外吸引力、產業承載力和文化支撐力。
近年來,黃陵縣公共文化設施建設成效顯著,建成國家一級文化館1個,國家二級公共圖書館1個,鎮(街)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6個,村(社區)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114個,文化館、圖書館分館實現鎮(街)全覆蓋。依托“中華第一陵”黃帝陵,黃陵縣建成了中華始祖堂,並設立黃帝陵典禮服務中心和黃帝文化研究院等文化機構,為公眾提供了學習和了解黃帝文化的平台。
2024年以來,黃陵縣開展文化下鄉92場次、送戲進鄉村演出68場、電影放映1368場次﹔縣文化館舉辦256場次公益培訓、服務19710人次、各類文化志願服務活動達6560余人次﹔縣圖書館全年接待讀者4.6萬余人次。
“我們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注重‘群眾創、群眾演、群眾看、群眾樂’,廣泛開展各類藝術培訓和群眾性文化活動,大力推動群眾文藝團隊建設,推出反映黃陵特色的文藝作品,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黃陵縣文化館館長裴潔介紹,2024年,黃陵縣文化館舉辦各類文化活動及進學校、進農村、進社區等文化惠民演出61場,服務群眾14萬人次。
“我們將進一步推動國家級陝北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建設,深度挖掘黃帝文化、黃帝陵文化、祭祀文化、黃帝內經文化內涵,努力讓文化資源‘活’起來,著力推動文化傳承發展,不斷提高群眾生活品質。”黃陵縣文化和旅游局相關負責人說。
延展產業邊界
農文旅融合促進鄉村發展
“在劉家川村體驗了古法熬水取麻油工藝,還學習了剪紙、面花等技藝,這樣的社會實踐很有意義。”不久前,西安外事學院的多名大學生均以“收獲頗豐”來評價在黃陵縣的研學之旅。
劉家川村緊鄰黃帝陵景區,自然風光秀美,為黃陵八景“龍灣曉霧”和“沮水秋風”所在地。近年來,該村聚力打造集鄉廚美食、精品民宿、娛樂休閑、研學培訓、產品營銷於一體的鄉村旅游綜合體,全面推進“千萬工程”示范創建和農文旅融合項目建設,讓八方游客食有味、居有情、玩盡興、學有趣、購舒心。
如今的劉家川村,民俗與非遺互彰,村史館讓參觀者品味鄉愁。除剪紙作品、黑陶制品等的靜態展出外,劉家川村還圍繞剪紙、面花手工藝制作、漢麻籽油古法熬制等開發了體驗式精品課程,將非遺嵌入文旅活動,打通公共文化服務“最後一公裡”。
“劉家川村以文旅農融合促發展,以公共文化服務滋養生活,努力探索新時代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新路徑。”黃陵縣橋山街道辦事處副主任閆海林表示,讓文化底蘊在產業對接中有機融合,橋山街道打造形成了“農業+文化+旅游”的產業發展格局,實現了辦事處、村(社區)兩級公共文化服務全覆蓋,27個村組、5個社區綜合文化服務中心覆蓋率達到100%,並且建成“南谷黃花”“龍鄉梯田”等一批農文旅融合項目,推出劉家川“夜集市”等文旅活動,以創新的方式呈現文旅資源,延展農文旅產業邊界。
同樣,在店頭鎮,村村都有文化活動室,村村都有文化管理員和志願者,基層文化綜合服務中心建設實現了全覆蓋。近年來,該鎮不斷加大對地域歷史文化的挖掘和整理工作,特別是在店頭鎮成立了全省首家鄉鎮文聯以後,全鎮的文化資源得到進一步整合,文化服務水平邁上新台階。
文化是黃陵的戰略資源,黃陵目前擁有包括“黃帝陵祭典”和“黃陵面花”2個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在內的108項非遺,“非遺+研學”“非遺+鄉村振興”等有力推動了農文旅融合發展。“黃陵縣將繼續以文化親民、文化育民、文化惠民為宗旨,持續辦好清明節、重陽節黃帝陵尋根祭祖等重大活動,弘揚黃帝陵文化,增強文化賦能的實踐成效,繪就文旅融合新畫卷。”黃陵縣文化和旅游局相關負責人說。(秦毅)
上一篇: |
下一篇: 陝西促進“文旅+航空”產業深度融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