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鼓笙合奏、管笛齊鳴、鑼梆混響,天地同和的盛世雅樂沁人心脾……在陝西西安大唐芙蓉園紫雲樓上,舞台劇《鼓》以鼓的鏗鏘、笙的悠揚,詮釋唐代宮廷燕樂之美。其常演不衰的背後,是對藝術的傳承,更有一份堅守與責任。
作為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的項目,西安鼓樂起源於隋唐時期,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被稱為“中國古代音樂的活化石”。如今,通過在傳承中不斷創新表達方式,這項古老非遺的“青春范兒”愈加突出。
在西安,有這樣一群愛好鼓樂的師生,他們憑借著嫻熟的演奏、創新的表達,走遍大江南北。
由西安外事學院理事長、校長黃藤創辦,以該校青年教師為構成主體的西安外事鼓樂團,成立10余年來,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不斷煥發鼓樂魅力。該團相關負責人介紹,鼓樂團已在國內外展演400余場,新穎的表演形式、創新的曲目、樂舞結合的展現,使西安鼓樂煥發出全新魅力。
同樣,西安音樂學院的西安鼓樂藝術團由青年教師、研究生、本科生組成,已成功舉辦百余場專場音樂會,足跡遍及德國、瑞士、法國、烏茲別克斯坦、馬來西亞、俄羅斯等國家和地區,為文化傳播交流作出貢獻。“我們依托學院民族器樂系師資力量,有優勢也有信心傳承、弘揚好中國傳統音樂文化。”該團相關負責人說。
西安鼓樂不僅在青春傳承方面成效顯著,在展演形式上也不斷推陳出新。2024年10月,以“鼓韻傳薪火 樂動新時代”為主題的第十七屆西安鼓樂藝術節的舉辦,讓連續走過十六載的西安鼓樂“大聚會”呈現出新亮點。其表演形式豐富多彩,既有坐樂,也有行樂﹔既有韻曲,也有器樂演奏﹔既有傳統曲目,也有改編曲目。
“如今人們對傳統音樂有了更高的要求和期待,我們從保護還原和創新呈現兩個方向來抓,讓鼓樂欣賞不再曲高和寡。”陝西省藝術研究院非遺中心主任郭丹說,鼓樂展演是對西安鼓樂傳承保護和實踐創新成果的檢驗,是鼓樂人互相學習借鑒的好課堂,更是群眾大飽耳福的好機會。
鼓樂展演在陝西省各大中小學校和高校裡同樣備受追捧。多年來,“鼓樂進校園”活動在西安常態化開展。“傳統文化從娃娃抓起,讓鼓樂在傳統文化體驗的道路上始終在崗,是建立民族文化自信、推動文化傳播的重要一環。”陝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相關負責人說,“以演促保,以保助演”讓鼓樂的研究保護成果全民共享,保護成果接受大眾檢驗,是助推鼓樂發展的有力舉措。
隨著文旅融合的不斷推進,鼓樂社進校園、進景區、進社區的演出不斷,各類培訓活動人氣爆棚。除了精彩的演出外,鼓樂社的展示館成為人們了解西安鼓樂的重要窗口。
走進位於西安長安區的何家營鼓樂社,巨大的演出兼排練廳、展示館,讓人“一站式”欣賞鼓樂的動人魅力。該樂社相關負責人說:“展示館面積雖不大,但對鼓樂的歷史起源、傳承發展、樂社構成、樂器陳列、曲譜研究等有細致的梳理。在觀看演出之余,參觀者常常被陳列的各式百年老鼓所吸引,從歷史滄桑中感悟傳承精神,這也是建設這個館的初衷。” 如今,何家營鼓樂社每周都要進行演出,除研學、參觀的人外,很多高校的音樂專業學生還會在這裡“駐扎”,取經學習。
位於西安都城隍廟的西安鼓樂博物館是鼓樂的專題博物館,已成為眾多對民樂感興趣、有研究的市民、游客和專家、學者的必去之處。該博物館還積極走進大劇院、走到群眾之中,展出鼓樂手抄本、樂器等。
“在西安,聆聽一場盛唐的宮廷雅樂,是旅游行程的‘標配’。借助這樣的機會,可以更好感受歷史遺音的回響,真正讀懂西安。”來自哈爾濱的游客王女士說。
西安音樂學院教授程天健說,西安鼓樂博大精深,整理研究工作取得了很多成果,傳承和保護需要更多有志於此的年輕人的加入。將教學與實踐、研究與展演有機結合,才能促進音樂文化的傳播,讓更多人感受到西安鼓樂的宏大之美。(秦 毅)
上一篇: |
下一篇: 陝西:推動文明旅游成為行為自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