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竹與梅、蘭、菊並稱“四君子”,與鬆、梅合稱“歲寒三友”,其通過詩詞、書畫、民俗等形式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不僅是自然之美的代表,更是人文精神的象征。
近日,“清風竹韻﹒廉潤初心”廉潔文化主題展在天津自然博物館開幕,將持續至12月31日。展覽分四大單元——竹“卿”﹒竹海茫茫、竹“境”﹒竹林深處、竹“居”﹒竹與我們、竹“思”﹒以竹為鏡,通過自然之竹、人文之竹等百余件展品,展現竹之挺拔高潔,隱喻清廉正直的精神品格。從鄭燮“衙齋臥聽蕭蕭竹”的憂民之思,到蘇軾“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的高潔之志,再現了“竹文化”與“廉文化”的共鳴,古今廉吏事跡等內容引導觀眾思廉、悟廉。策展人王歡表示,展覽將自然之美與廉潔教育有機融合,旨在弘揚新時代廉潔文化。為增強趣味性,展覽現場還有竹制茶具展示、管弦樂表演,無論老少都能找到各自的興趣點。
近年來,天津自然博物館拓展“博物館+思政教育”表達方式,讓豐富的館藏資源成為思政教育的“活”教材。這隻是天津廉潔文化建設的一個縮影。“七一”前後,天津市有多個文化館、博物館圍繞廉潔文化開展了主題活動,同樣受到社會關注。
如何提升廉潔文化建設的吸引力?開放的姿態和創新的表達是一個切入點。
6月28日,元明清天妃宮遺址博物館舉辦“方寸帆布載清風 巧手廉意傳萬家——廉潔主題工坊”活動,“古代官員怎麼證明自己清廉”“包拯的工資條長啥樣”……志願者拋出的問題讓現場成為廉潔知識擂台。
開展全民藝術普及則是另一個切入點。天津市紅橋區文化館舉辦“翰墨揚正氣 丹青頌清風”廉潔文化書畫作品展,展示《石灰吟》《拒壽禮》《墨梅》等經典名篇和以鬆、竹、梅為主題的畫作﹔天津市東麗區文化館舉辦“廉政清風﹒文化鑄魂”美術、書法、攝影網絡展。廉潔文化建設的參與者越來越多,覆蓋面不斷擴大。
文藝創作取材於生活、來源於生活。7月1日,天津市群眾藝術館舉辦“清風正氣”天津市廉潔文化原創作品展演,為觀眾帶來曲藝表演唱《夸夸咱的兒媳婦》、歌曲《人民公仆》、京東大鼓《一面鏡子》、評劇《袁黃上疏》、快板《清風頌》、快板書《清官譜》等12個廉潔主題節目,均由群文干部或群文愛好者自發創作。該館文藝創作部副主任司濤介紹,下半年,群藝館將與各區文化館攜手,依托紅色文藝輕騎兵,深入社區開展一系列巡演,繼續把廉潔文化主題的優秀文藝作品送到老百姓身邊。
天津市群眾藝術館副館長韓磊說,展演將抽象的廉潔理念轉化為可感的文化體驗,既展現了天津廉潔文化建設的創新成果,也為營造風清氣正的社會環境注入文化動能,讓廉潔精神浸潤民心。(劉陽)
上一篇: |
下一篇: 天津市第十三屆暨河東區第十五屆家庭文化藝術節舉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