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在西藏自治區林芝市巴宜區嘎拉村,嶄新連片的紅頂藏式小樓、獨具特色的觀景台與絢爛秋景交相輝映,引得游人紛紛打卡拍照。嘎拉村被譽為“桃花第一村”,這裡1200多棵野生桃樹構成了一片“世外桃源”。近年來嘎拉村憑借生態與文化優勢發展鄉村旅游、特色農業,成為西藏鄉村全面振興的樣本。
美麗蝶變 擦亮品牌
十年前,嘎拉村是另一番景象:人畜未分離,氣味難聞,一起風,村子就籠罩在灰塵中。
“那時候,村容村貌差,基礎設施不完善,制約了全村發展。”嘎拉村黨支部書記邊巴回憶道,“村民們辛辛苦苦一年下來卻掙不了多少錢,人均年收入還不到5000元。”
變化始於2014年,嘎拉村開始進行村居環境治理,實施人畜分離,逐步完成造林綠化、庭院改造、修棧道、挖水渠等一系列工程。
2014年,來自東莞的援藏干部孫世宏全力籌集到860萬元資金,其中,廣東援藏資金600萬元,村級自籌49萬元,建設嘎拉小康示范村。這成為嘎拉村旅游轉型的起點。
近年來,為了讓村民分享“桃花經濟”的更多紅利,嘎拉村不斷平整道路、修剪樹叢、改造圍牆,完成了環線打通工程。
“這就像一張蜘蛛網,把村子和景點織成一個整體。”邊巴形象地說。如今,341戶村民出門皆可直通桃林。
2021年7月21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這裡,聽取嘎拉村發揮黨建引領作用、帶領群眾增收致富、提升基層治理水平等介紹,走進村便民服務中心、“綠色銀行”兌換商店、衛生室等詳細了解有關情況。村民達瓦堅參回憶起當時的情景,依舊按捺不住激動的心情:“總書記到了我家,是那麼親切,同我聊家常,問生活、問家裡情況,問得很仔細。總書記的關心讓大家很感動,我一輩子都不會忘。”
村景交融 四季可游
近年來,在村“兩委”組織下,嘎拉村村民以土地入股和自籌資金等方式,打造了水果採摘園,種植了冬季油菜花及其他花草,有效延伸了旅游產業鏈條,實現了“村在景中、景在村中、村景交融”的空間布局。
“之前我們就靠著種青稞、油菜和放牧生活,有時候我會到市裡打零工掙點兒錢,一年到頭手裡沒有幾個余錢。”村民次央說,“現在每年靠著桃花節旅游收入和分紅就能掙上10多萬元。”
嘎拉村還借助廣東省援藏資金打造了“嘎拉桃花源”3A級景區,建設木棧道、觀景台、游客服務中心等設施,2024年,嘎拉村接待游客超30萬人次。
此外,嘎拉村相繼實施了嘎拉小康示范村項目、嘎拉“桃花源”升級工程、農業綜合體建設項目,並將村子打造成“林芝市桃花旅游文化節舉辦地”“林芝市城市公園”“婚紗攝影基地”。
不僅如此,嘎拉村還推出了四季旅游產品和文化創新體驗。在春季,村裡舉辦桃花節,帶動周邊鄉村旅游發展﹔在冬季,推出藏歷新年體驗游,2024年接待冬季研學團隊超5000人次,並開發桃花餅、桃花精油等深加工產品,延伸產業鏈。
創新機制 綠色發展
走進達瓦堅參家寬敞明亮的客廳,可以看到一個藏式火爐。達瓦堅參拍著火爐說:“這東西現在就是擺設了,沒有它總感覺家裡少點兒什麼,現在都在用液化氣燒水做飯。”
他回憶道,小時候村裡窮,很多人偷偷到附近山上去砍伐樹木,甚至去桃花林裡砍桃樹當柴燒。如今,村民們不僅不再砍伐樹木,還發展起庭院綠化,積極植樹造林。
嘎拉村將生態保護放在首位,依托1200余棵野生桃樹建立“綠色銀行”積分制度。村民參與垃圾分類、植樹造林等環保行動可兌換生活用品,還可參加“綠色金融積分排行榜”,積分高者可獲得更高貸款額度。
這一機制不僅改善了村容村貌,更將生態保護轉化為村民的自覺行動。例如,2024年“綠色銀行”兌換商品價值達2600余元,村民參與生態管護的積極性顯著提升,實現“生態保護—旅游發展—經濟反哺”的良性循環。
“保護好生態、守護好我們的綠水青山,既是對後代子孫負責,也是為我們這一代守護財富。”邊巴感慨道,“正是因為擁有生態環境優勢,我們村才會在這幾年快速發展,堅實地邁上小康大道。”
作為西藏“桃花經濟”標杆村,嘎拉村“整村推進、村景合一”模式為高原地區生態旅游發展提供了可復制的樣本。嘎拉村的蛻變,也是我國眾多鄉村通過旅游業實現振興的一個縮影。(柯佳其)
| 上一篇: |
| 下一篇: 旅行商走進西藏山南考察踩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