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信息發布 > 全國聯播 > 浙江
浙江
浙江溫州城市書房探索公共文化服務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顯成效
發布時間:2016-02-19 10:24 來源:報送系統 編輯:李慶禹
信息來源:報送系統 2016-02-19

  2月12日《人民日報》要聞4版刊登專題報道,充分肯定了溫州城市書房春節不打烊、全天候滿足人民群眾閱讀需求的服務機制,這是作為國家級公共文化服務示范目——“城市書網”重要組成部分的城市書房繼去年《光明日報》《中國文化報》報道後,再一次作為溫州的城市文化符號出現在公眾視野。實際上,作為24小時自助式圖書館,城市書房已全面融入了溫州市民的精神生活,成為這座城市新的文化地標。2015年,溫州市區10家城市書房總流通65萬余人次,外借圖書30萬余冊,辦理借書證及開通市民卡近8000個。這種全新的公共文化服務模式,滿足了人民群眾就近便利的閱讀需求,又有利於推進文化場館社會化運作和公眾自治模式的形成,深受人民群眾的歡迎和業界專家的肯定。可以說,城市書房是溫州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立足五大發展理念,大力探索公共文化服務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積極成果。主要做到五個堅持: 

  一、堅持創新發展,供需對接引導全民閱讀 

  溫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城市書房建設,2015年、2016年連續兩年將其列入“十大民生實事”,其根本在於城市書房創新發展的理念和思想,實現24小時全天候開放,打破了傳統圖書館輻射范圍和開館時間的限制,節約了讀者借閱圖書的交通成本和時間成本,更大程度上滿足了讀者隨時隨地閱讀的需求,開辟了圖書館服務新模式,打造了一個永不閉館的圖書館服務體系,從而激發全民閱讀的熱情,引導市民成為善讀書、讀好書、會讀書之人,打造“書香溫州”推動城市向更快更好的目標發展。 

  二、堅持協調發展,科學布局推動資源均等 

  選址布點是城市書房建設的一個關鍵問題,關系到廣大市民能否普遍享受圖書館的基本服務。城市書房按照協調發展的要求,力求推動溫州城區協同發展的格局,在布點選址採用網格化嵌入式方式,充分考慮人口密集度、交通便利性、服務半徑、環境相對安靜度、消防安全、閱讀需求、市民意見等因素,要求建設在一樓臨街處,館舍面積150-300平方米,可配置8000-30000冊圖書,基本分布在城區人流密集的社區、創意園區、企事業單位、商場、公園等地。城市書房建設的體量不大,突出小而精,通過這種網格化建設和嵌入式設計從數量上和布局上基本達到為全民普遍均等服務的目的,也讓城市書房成為當前一些較大社區、企業等單位的“標配”。 

  三、堅持開放發展,社會參與推動全民共建 

  已經建成的15家城市書房中,除首家城市書房屬老館改造外,其余14家以及接下來要建的10家城市書房主要通過面向社會公開建設選址標准,各地主動申報,再由文化局和圖書館實地考察後提出擬建地址,最後向社會公示後確定。公開申報建設,變“要我建”為“我要建”,激發了基層的建設熱情,去年總共有23個社區和單位申報。這種通過盤活社會資源,與社區、企事業單位眾籌合作、多方共建的模式,在公共閱讀服務基礎建設社會化方面,邁出了一大步。溫州市文廣新局、市圖書館,各縣(市、區)館,以及各級鄉鎮街道和社區共同參與共建,各方有錢的出錢,有房的出房,有書的出書,攤薄分擔成本,合作共建。這種眾籌合作、多方共建機制,有利於全市形成上下聯動、社會共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構建更加廣泛的文化利益共同體。 

  四、堅持綠色發展,技術升級實現資源節約 

  城市書房根據綠色發展的目標,充分利用信息化技術和RFID先進技術,實現無人值守自助借閱和自我管理。書房內部的衛生打掃和圖書上架整理也都由書房所在區域附近的市民志願者完成。這種相互監督、自我管理模式,不僅成功創建了一個自由而健康、有序而溫馨的現代公共閱讀場所,較傳統圖書館相比,它在場地和人力上的社會化運作,更能節約人力財力成本,推進圖書館向簡約節能型發展。 

  五、堅持共享發展,連鎖運營確保服務水准 

  城市書房建設之初就已經形成了一套規范的建設標准和管理制度,所有城市書房全部共享這一規范,由市圖書館“連鎖”運營、統一標識、統一管理標准。一是統一調配圖書,書房體系內的圖書不管是由哪個圖書館提供,都由市圖書館每周定期調配一次,以保證圖書資源的流動性﹔二是統一服務電話和服務標准,無論哪個書房出現問題,讀者都可以通過場館公示的電話統一反饋到市圖書館,由市圖書館統一協同場館方進行解決﹔三是統一監控和臨近門衛管理機制,市圖書館實施時時監控,可以24小時掌握所有城市書房的工作情況,更可有效解決相關安全問題。(來源:浙江省文化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