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多年前,良渚古城營建於沼澤濕地之上,河網密布,水系發達。天壤之間,衍生著一座“水鄉澤國”。歲月流轉,良渚文化如同一泓活水,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一部分,滋養著民族團結之花。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近日在北京舉行,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區良渚古城遺址公園獲“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集體”表彰。
用各族群眾喜歡的方式傳播文化
今年國慶假期,良渚古城遺址公園變成了一個可觀、可感、可體驗的“露天博物館”。以前游客隻能想象良渚曾經恢宏的樣子,如今戴上AR(增強現實)導覽,宮殿就浮現在眼前。
良渚古城遺址公園認真貫徹落實“把良渚博物院建設成為良渚文化展示普及中心、學術研究中心和愛國主義教育中心”的指示要求,全面建設良渚博物院和良渚古城、瑤山、老虎嶺三大遺址公園,構建“1+3”完整價值展示體系,通過“文物展示+數字展示+藝術創作展示”等手段,全面、立體、真實地展示良渚遺址和良渚文化的考古成果、遺產價值,體現良渚文明在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歷史發展進程中的重要地位。例如,文物AR導覽、“莫角山朝聖之路AR體驗”等一系列雲游、雲覽活動,方便各族群眾突破地域限制,深度感受良渚文化。
作為浙江省國際人文交流基地、省級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基地,良渚古城遺址公園積極開展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活動。據悉,自申遺成功以來,已接待海內外訪客900余萬人次,其中包括2023年全國少數民族參訪團、甘孜藏族自治州對口支援地區青少年參訪團、海峽兩岸關系協會、“港澳青年浙江行”等103批次。
加強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鑒
聯合故宮博物院舉辦“玉見中華五千年文明”線上直播﹔聯合新石器時代文化紅山,舉辦“文明之光——紅山﹒良渚與中華文明”主題展覽﹔聯合古蜀民族文化三星堆,舉辦“玉映金輝”良渚﹒三星堆文化交流活動﹔聯合國內43處世界遺產,推出“時空交響:世界文化遺產在中國”主題展覽……近年來,良渚遺址持續加強文明交流互鑒。
“我們想展現良渚文化的‘源’和‘流’。”在良渚博物院(良渚研究院)院長徐天進看來,如果良渚是“源”,那它的“流”是什麼?這些問題需要一系列的展覽來說明。良渚遺址正是以一次次的展覽,用可觸可感的形式讓各族群眾知道,良渚和人們今天的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系。
“良渚論壇”成功舉辦後,良渚遺址正加快“走出去”。亮相“何以文明”聯合國特展,先後走進聯合國總部及瑞士、日本等8國﹔與英國開展“良渚與劍橋世界遺產保護管理”對談,與希臘雅典衛城、西班牙托萊多古城開展“對話”等。“文化不隻是可持續發展的一個目標,更應被看作是一種強大的力量,對未來可持續發展產生積極效果。”西班牙文化遺產和美術局副局長、西班牙文化遺產研究所副所長蘇珊娜﹒阿爾卡爾德﹒埃米耶瓦在此次“對話”中分享她的感悟。
持續講好民族團結故事
文化認同是最深層次的認同。持續開展各族青少年社教科普,讓研學互動的“課堂”走出良渚……良渚古城遺址公園和少數民族地區積極展開合作,推動良渚文化進校園。2020年12月,良渚博物院少兒社教活動“良良中華漫游記”,來到湖北恩施巴東民族實驗小學,為該校學生送上三堂有趣的良渚文化課堂。同時,良渚博物院還與巴東民族實驗小學開啟文化傳承館校共建項目。
杭州良渚遺址管理區管理委員會相關負責人表示,將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以本次表彰為新起點,高標准推進良渚遺址保護研究傳承利用工作,努力將良渚古城遺址打造成展示全面真實立體古代中國和現代中國的重要窗口,持續講好民族團結故事,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共同書寫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新華章。(周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