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當前位置: 首頁 > 信息發布 > 全國聯播 > 浙江
浙江
浙江“五百壯士”救曲牌
發布時間:2025-07-01 08:52 來源:中國文化報 編輯:周祎
信息來源:中國文化報 2025-07-01

  作為南戲的搖籃,浙江素有“一部中國戲曲史,半部在浙江”的美譽,18個劇種在此生根,58項省級非遺項目在此傳承。

  在這方戲曲天地中,曲牌堪稱靈魂瑰寶。歷經近千年的傳承演變,抒情柔美的唱腔勾勒人物情思,粗獷奔放的旋律渲染戰爭風雲,古朴典雅的曲調重現歷史古韻……戲曲曲牌不僅承載著各劇種的獨特魅力,更串聯起浙江深厚的文化基因,讓古老的戲曲藝術在歲月長河中永葆生機。

  然而,近年來隨著傳承人才斷檔、觀眾群體結構性變化,一些劇種面臨危機,曲牌流失嚴重。為守護戲曲藝術的根脈,2022年,浙江正式啟動戲曲曲牌搶救工程,由浙江省文化廣電和旅游廳藝術處牽頭召開全省曲牌搶救專題會議,聯合浙江音樂學院戲劇系,在原系主任、一級作曲劉建寬的具體執行下,迅速組織18個市縣、35家單位、500余位專業人員組成搶救隊伍,積極行動起來。

  據浙江省文化廣電和旅游廳藝術處處長陳吉芬介紹,此次搶救工程採取“頂層設計、系統謀劃、專業護航、聯動推進”的方法,按照“搶救記錄—初審校對—成果轉化”的步驟有序推進。其中,音樂組負責搶救梳理和演奏演唱﹔拍攝組負責錄制,真實記錄曲牌的表演形態﹔專家組負責曲牌資料的學術准確性,三方協同、優勢互補,構建起從資料搶救到應用推廣的全流程工作鏈條。

  “參與曲牌搶救的500余位專業老師自稱‘五百壯士’,他們秉承‘咬定青山不放鬆’的精神,投身這場與時間賽跑的文化保衛戰。”劉建寬回想起3年來的那些動人故事,熱淚盈眶。

  黃永清、柳梅成和韓燕飛,3位白發蒼蒼的寧海平調老藝人,每天工作10小時以上,用3個多月時間搜集了1000余支曲牌。在這個平均年齡超過80歲的隊伍中,柳梅成的身影格外令人動容,他作為院團的“靈魂司鼓”,毫無保留地輸出記憶中寧海平調的韻律。當200多支曲牌化作永恆的聲紋,這位老藝人卻倒下了——突發腦出血,讓他再難舉起相伴一生的鼓板。他親自傳授的鑼鼓經已化作年輕樂手血脈裡的文化基因,托起了寧海平調400余年的文脈。

  10多年前,老藝人徐振忠因車禍癱瘓在床,臥床期間他整理了一大批曲牌。起初專家團隊找來時,他不願輕易交付。後來,當聽到自己整理的曲牌經專家團隊精心配器、演奏的錄音後,徐振忠激動不已:“一直期盼我的曲牌能由最優秀的樂隊演奏,以最佳效果流傳後世。”2023年,徐振忠在去世前將自己收集的所有曲牌資料交給專家組,並告訴兒子,曲牌搶救工程實現了他多年的夙願,將心裡藏著的曲牌傳承下去,他可以含笑九泉了。

  “五百壯士”的心血終於化成豐碩的成果——《浙江傳統戲曲曲牌﹒聲腔集成》正式出版。這套融媒體出版物先後入圍“中宣部中華民族音樂傳承出版工程”精品項目、2024年浙江省文化藝術發展基金資助項目,為傳承保護戲曲生態提供了文獻支撐﹔“浙江省戲曲音樂曲牌數據庫”正式上線,歸集了浙江全省戲曲音樂曲牌2815首、視頻3403個,成為一個流動的戲曲音樂博物館。

  更讓人欣喜的是,一個個藏在歷史記憶中的曲牌,成為當代戲曲舞台上的鮮活創造。浙江小百花越劇院創排《我的大觀園》《錢塘裡》時,將曲牌融入越劇唱腔,旋律優美、悠揚潤心。浙江婺劇藝術研究院的新編婺劇《踏謠娘》將民間小調曲牌引入其中,與劇中時代背景完美契合。甌劇名家蔡曉秋在主題演唱會上,將甌劇中的高腔、昆腔曲牌巧妙連綴,盡展甌劇的豐厚……

  除了被運用在各類戲曲舞台上,這些傳統曲牌也在嘗試與其他藝術形式相結合。其中,湖劇推出的阿卡貝拉版《餛飩賦》,累計在平台上收獲200萬次播放量,吸引大量年輕觀眾的關注,成為傳統曲牌應用的新典范。

  “未來我們將進一步深化高水平文化強省建設,向陽而生、追光而行,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遵循藝術創作規律,懷揣著對戲曲藝術久久為功的執著,努力建設文藝精品高地、人才要地和傳播陣地。”陳吉芬說。(劉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