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線路以‘鬆風’為脈絡、‘新韻’為核心,囊括鬆陽高腔、鬆陽端午茶、鬆陽香茶傳統手工制作技藝與銀猴茶制作技藝、麥稈扇編織技藝等非遺項目,串聯起鬆陽老街、葉村鄉南岱村等多個地點,讓參與者在行走中感受非遺技藝的活態傳承……”近日,首批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主題研學線路發布,“田園鬆陽 鬆風新韻”鬆陽江南秘境非遺主題研學線路入選,成為一站式展示鬆陽非遺魅力的全新窗口。近年來,鬆陽縣通過傳承弘揚非遺,在非遺賦能鄉村振興與文旅融合方面取得顯著成效。
擴大融合發展的廣度
“如果你厭倦了千篇一律的打卡景點,不妨來興村親手熬一鍋紅糖,感受慢生活的真正滋味……”一位網友在網絡平台上這樣推介位於鬆陽縣樟溪鄉興村的“紅糖工坊”。在她看來,這不僅是對傳統制糖技藝的活態展示,更是一場融合傳統文化、鄉村旅游、特色美食的沉浸式體驗。
包括“紅糖工坊”在內,截至目前,鬆陽已建成2家省級非遺工坊、5家市級非遺工坊、19家縣級非遺工坊。它們依托山區特色資源產業、古村優勢,已經成為主客共享的“非遺工坊”,農文旅疊加效應持續放大。
位於新興鎮下源口村的“鬆陽香茶”非遺工坊,集鬆陽香茶制作、研發、銷售、培訓等於一體,設有加工區、色選區、包裝區、展示區等空間,不但吸引眾多市民和游客到此體驗,還是周邊茶葉加工戶常來常往之處。因為工坊裡各類專業化的茶葉加工設備向加工戶開放,有效降低了他們的制茶成本。該工坊建設主體為鬆陽縣綠茗峰茶業有限公司,通過“基地+合作社+農戶”的方式,舉辦各類培訓20余場、培訓學員900余人次、新增技能人才110余人、帶動了800余人實現家門口就業,共富效應愈加明顯。
鬆陽縣充分利用鄉村博物館、民宿綜合體、閑置資產等,與拯救老屋行動、傳統村落保護利用規劃等有機結合,精准布點“共富工坊”。目前,已建成非遺工坊19家,涵蓋食品加工、文化創意和手工業、茶產業等領域。比如在食品加工產業方面,樟溪鄉有紅糖工坊,大東壩鎮有“鹽鹵豆腐”非遺工坊,還有白老酒工坊、茶油工坊等。
在鬆陽老城,茶染、古法造紙、制秤、打鐵、彈棉花、棕板床制作等非遺店鋪,不僅豐富了游客體驗,還通過實實在在的產業紅利推動了傳統技藝的傳承和發展。此外,鬆陽打造了豆腐工坊、白老酒工坊等11家農文旅融合工坊樣板,每年吸引游客數萬人,成為山村文旅新地標。
感受非遺傳承的溫度
鬆陽的非遺保護不是簡單的文化傳承,而是致力於將非遺與現代生活深度融合的系統性實踐。鬆陽現有各級各類非遺項目119項,其中國家級1項、省級10項、市級30項﹔創成省級田園文化傳承生態保護區、省級非遺助力共同富裕試點。
鬆陽高腔源於宋元南戲,是麗水市唯一的地方劇種,也是浙江省現存最古老的戲曲劇種之一,2006年被國務院列入首批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有“戲曲活化石”之稱。
鬆陽人有融入血液中的戲曲熱情,他們農忙時唱,農閑時也唱。在相當長的時間裡,鬆陽高腔在這片土地上成了戲劇的主陣地。位於鬆陽縣城中心的天後宮是高腔的日常演出場所之一。
“一場戲,不隻是台上的唱念做打,更是背後那份對家鄉、對傳統的深情。鬆陽積極開展鬆陽高腔傳承保護工作,‘薪火相傳,高腔有約’進校園非遺美育教學實踐案例入選2024年浙江省‘非遺進校園’優秀實踐案例,讓青少年群體在潛移默化中感受非遺的溫度與力量。”鬆陽縣文化館館長葉素珍說。
探尋融入生活的角度
如果要問浙江麗水鬆陽縣最有詩意的戲台在哪裡,那非“竹林劇場”莫屬。在鬆陽縣橫坑村,生長著漫山遍野的毛竹林,設計師結合毛竹的天然屬性,在較平坦的場地上,把四周的毛竹圍合出類似穹頂的狀態,構建出深受游客歡迎的“竹林劇場”,吸引眾多年輕人走近鬆陽高腔這門古老的藝術。
近年來,除做好人才培育及劇目創作工作外,鬆陽積極推動高腔融入當代生活,不斷煥發出高腔新的“聲”命力。比如,在2023年杭州亞運會開幕式上,融合了鬆陽高腔標志性甩腔元素與現代搖滾風格的創新作品《鬆州令》,引發熱烈反響。此外,當地與央視戲曲頻道合作拍攝的《山水有戲 覓境鬆陽》,在線播放量達969萬,其文旅融合戲曲實景創演的模式受到廣泛關注。鬆陽還與浙江廣電集團交通之聲FM93合作,開展非遺小劇種創新傳承計劃“後聲”——鬆陽高腔《拜刀記》,入選2022年麗水市委宣傳部文藝精品創作項目。
“我們將繼續深挖非遺文化內涵,持續深化‘活態傳承+場景化體驗+文旅融合’,拓展非遺與旅游、教育、數字等領域的創新鏈接,讓傳統技藝與現代生活相融共生,為非遺保護與傳承注入可持續的生機與活力。”鬆陽縣文化和廣電旅游體育局副局長徐偉鋒說。(黨雲峰)
| 上一篇: |
| 下一篇: 為百姓“圈出”一片“詩和遠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