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信息發布 > 圖片新聞
圖片新聞
中國三峽博物館開館
發布時間:2005-06-20 14:28 來源: 編輯:hyxd
信息來源: 2005-06-20

 

讓人身臨其境的“壯麗三峽”壁畫

 

    6月18日,重慶直轄8周年紀念日,中國三峽博物館開館。中國三峽博物館是我國為數不多的在北京之外以“中國”二字冠名的國家級博物館。它究竟珍藏了些什麼有價值的文物?在三峽博物館籌備組負責人、重慶市文化局副局長王川平的帶領下,記者走進這座博物館探尋奧秘。
  

    建筑外形承載文化寓意
  

    在王川平的眼中,這座建筑物的外形,就承載了歷史與文化的寓意。博物館整體呈大弧線形,是傳統的水壩形狀﹔依山而建,就像雄偉的長江三峽大壩。正是有了三峽大壩工程,才有了三峽文物的搶救,也才有了修建三峽博物館的最初由頭。
  

    三峽博物館外形最顯眼的是大面積的弧形藍色玻璃幕牆和古朴方正的砂岩外牆。王川平說,藍色玻璃象征著水,砂岩外牆則代表著山,它體現了重慶山水之城的特色。博物館正上方是透明的玻璃穹頂,一方面取“三峽之水天上來”之意﹔另一方面,水通過三層疊瀑,一瀉而下,與人民廣場相連,體現了三峽博物館承接祖先文化之水、用文化滋潤大地的寓意。
  

    四大陳列板塊各具特色
  

    三峽博物館裡有4個基本陳列展覽,分別是:反映三峽歷史的《壯麗三峽》﹔反映重慶地方歷史文化源流的《遠古巴渝》﹔反映20世紀重慶城市變遷的《重慶﹒城市之路》﹔反映重慶抗戰文化的《抗戰歲月》。
  

    《壯麗三峽》的最大特點是陳列了大量天然三峽石。瞿塘峽口的瀑石、中段的黑石、巫峽的纖夫石,以及被譽為“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的白鶴梁題刻,被部分切割搬進展廳。王川平說,隨著三峽工程的進展,切割這些石頭的地方已被淹沒。因此,這些石頭都是無價之寶。
  

    《遠古巴渝》是文物最豐富的一個展廳,80%以上的文物都是1997年以來三峽考古的新發現,這是首次公之於眾,比如巫山龍骨坡出土的巫山人牙齒和下頜骨化石、興隆洞遺址發現的劍齒象牙石刻、奉節魚腹浦發現的陶片、小田溪出土的鳥形尊等。
  

    《重慶﹒城市之路》是重慶在100年的時空中走向近代化的真實記錄,觀眾可以看到最早的兵工機器,還有擦皮鞋、做買賣的場景﹔另有鄒容的家書真跡、江姐的遺書真跡等,都屬於近現代一級文物。
  

    《抗戰歲月》用照片和圖畫,真實再現了60多年前重慶抗戰歲月中的血火洗禮。安裝了低頻振動器的動感座椅,能夠精確地隨飛機、轟炸、房屋倒塌、大火燃燒等場景同步震動,觀眾在座椅上將同步感受到大地震動和氣浪沖擊。王川平說,這是中國博物館展覽中首次將半景畫搬入展廳。
  

    “鎮館之寶”價值極高
  

    王川平說,博物館將舉辦評選“鎮館之寶”的活動,先由文史專家提出一個20件文物的候選名單,再由參觀者投票選出。在他看來,至少有幾件文物具極高價值。
  

    一是全館最重展品———烏楊漢闕,重達10噸,2001年夏在忠縣烏楊鎮被發現,是我國當今保存最完整的漢闕。王川平說,漢闕是中國目前發現最早的地面建筑物,其雕刻所表現的漢代人物、故事、圖案等,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文物價值和藝術價值,是國寶級文物。
  

    二是國家一級甲等文物漢巴郡朐忍令景雲碑,2004年發現於雲陽舊縣坪遺址,屬於震驚一時的重大發現。碑體上幾百個石刻文字清晰可辨。碑面最上端有三組畫像,並刻有青龍白虎的圖案。碑的兩側,也有精美的雕刻。
  

    三是南宋時期遺留下來的皇宋中興聖德頌碑。這塊碑由南宋著名書畫家趙公頌所書,是瞿塘峽摩崖石刻之一,寬7.2米、高4.1米,面積約40平方米,刻有900余字,對宋高宗禪位事件進行了詳細記錄。該石刻是在瞿塘峽整體切割後搬運至三峽博物館的。
    (來源:人民日報 /記者 余繼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