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信息發布 > 圖片新聞
圖片新聞
第十屆中國吳橋國際雜技藝術節即將開幕
發布時間:2005-10-10 10:46 來源: 編輯:hyxd
信息來源: 2005-10-10

    

    

    中國網:10月9日上午,記者從文化部第十屆中國吳橋國際雜技藝術節新聞發布會上獲悉,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和河北省人民政府共同主辦的第十屆中國吳橋國際雜技藝術節,將於2005年10月29日至11月6日,在河北省省會石家庄市舉行。在今天的新聞發布會上,河北省副省長孫士彬女士、文化部部長助理丁偉、文化部外聯局副局長蒲通、河北省文化廳副廳長邊發吉等分別介紹了本屆國際雜技藝術節的准備情況和精彩內容。

    以吳橋命名的國際雜技藝術節已成功舉辦了九屆,成為世界三大雜技賽場最具影響力的賽場。今年的第10屆中國吳橋國際雜技藝術節是大賽之年,又恰逢藝術節20周年大慶,吳橋緊緊抓住這一有利契機,借大賽的聲勢和威望,提出了“要在自己的國際賽場上唱‘主角’”的口號。本屆雜技藝術節的宗旨是“弘揚民族優秀文化,推動國際雜技藝術交流,豐富人民群眾文化生活,促進文化市場繁榮發展”。主題為“友誼、交流、繁榮、發展”。此次參賽國家和節目數量都較往屆有所增加,有來自亞、歐、拉美、北美等不同文化背景和民族風格的節目,體現了雜技藝術的驚險性、創新性、觀賞性、娛樂性和多樣性五大特色,代表了當今國際雜壇水平。屆時,來自俄羅斯、巴西、美國、蒙古、德國、烏克蘭、瑞典、荷蘭、西班牙、哈薩克斯坦、越南、古巴、瑞士、比利時、匈牙利、中國等16個國家的近300名雜技精英,32個代表不同文化背景和民族風格的參賽節目,將亮相吳橋雜技藝術節一比高下,共逐金獅。

    大型驚險節目有俄羅斯的《空中飛人》、匈牙利的《高空鋼絲》、河南周口市雜技團的《大飛輪》等﹔越南的《呼啦圈》、俄羅斯的《柔術——蘇醒後的蛇》等節目,將情感因素融入節目,使其更具感染力﹔分別由比利時譚坤兄弟和俄羅斯演員表演的風格各異的滑稽節目,將作為演出“調味劑”為觀眾送去更多歡笑。除《大飛輪》外,國內節目還有河北省雜技團的《女子集體車技》、河北省吳橋雜技團和吳橋雜技學校聯合表演的《節日——女子造型》、廣州長隆野生動物園的《袋鼠拳擊》、沈陽軍區前進雜技團的《綢吊頂技》、武漢雜技團的《楚天英雄——晃動爬杆》和中國台灣的《踢踏舞手技》。25個國外節目和7個國內節目,將採取先公演、後比賽的程序,在河北藝術中心分A、B場輪流進行。本屆雜技節將聘請10位國際雜技界權威人士出任評委,其中國外評委8人,國內評委2人。評委會主席由中國雜技家協會副主席邊發吉擔任。

    此外,雜技藝術節期間,將舉行一系列文化活動。包括第四屆國際馬戲論壇、吳橋雜技史料展覽和吳橋雜技文化研討會、世界三大雜技賽場圖片展,以及將首次舉辦雜技節目演出項目洽談會,並將組織邀請曾對雜技藝術節做出突出貢獻的老領導和專家進行座談或訪談等。

    本屆雜技藝術節主席由文化部部長孫家正、中共河北省委書記白克明擔任。組委會主任由河北省省長季允石、文化部副部長孟曉駟擔任。

    相關資料

    河北省吳橋縣素有“中國著名雜技之鄉”、“世界雜技藝術搖籃”的美譽。中國吳橋國際雜技藝術節是以“吳橋”命名的國家級國際性藝術盛會,由文化部和河北省人民政府共同主辦。

    吳橋雜技藝術歷史悠久,早在南北朝時期,這裡的雜技就已有了相當的規模,但吳橋雜技在全國享有盛譽則始於元朝以後。明朝中葉,吳橋雜技逐漸形成兩個流派:一派以北牟鄉為中心,稱為“東派”,後來該派逐步蔓延到寧津、南皮等縣﹔一派以倉上鄉、范屯鄉為基地,稱為“西派”。後來西派實力強大,流傳到吳橋全縣。

    在民國初期,吳橋雜技內容可分為十三種類型,歸納起來包括武術、雜耍、馴獸、幻術四大門類。

    現今吳橋雜技在原來的基礎上,又創建和改造了許多新的節目,例如獅子舞、龍燈舞、套圈舞、彩綢舞、中幡、飛鈑、十字飛人、雙層秋千、腦擔子、大飛吊子、飛車走壁、大型魔術等。

    基於吳橋雜技在海內外的深遠影響,河北省遂以“吳橋” 命名這個國際性雜技藝術節。

    中國吳橋國際雜技藝術節於1987年正式創立,每兩年一屆,至今已舉辦過九屆,共有來自亞、非、歐、美、澳等五大洲的近百個國家的雜技演員參加,已成為世界三大雜技賽場最具影響力的賽場,是中國舉辦歷史最長、規模最大、影響最廣泛的國際性雜技藝術節。

    雜技節以滄州鐵獅子“鎮海吼”為范本,以象征和平、友誼的綠色為底色制作了節徽,設金獅、銀獅、銅獅獎。最高獎——金獅獎已成為雜技界最為矚目的獎項之一。

    另悉,應第三十屆蒙特卡羅國際馬戲節之邀,吳橋縣將於明年初赴摩納哥舉辦“中國雜技藝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