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信息發布 > 圖片新聞
圖片新聞
扭秧歌 對山歌 賽燈謎 耍社火:舉國上下鬧元宵
發布時間:2006-02-13 10:31 來源: 編輯:汪淼
信息來源: 2006-02-13

新疆:各族群眾社火歌舞鬧元宵

    新華社烏魯木齊2月12日電(記者熊聰茹):12日,新疆很多農民、市民冒著漫天飛雪走上街頭,耍社火,鬧花燈,慶賀元宵佳節。

    在新疆昌吉市,參加社火表演的人數超過5000人,由普通農民和市民擔當主角的30支社火隊在城區主要街道巡回表演,吸引著萬名觀眾冒雪觀看。在色彩濃烈的社火中,觀眾可以看到具有各地特色的表演,有南方傳統的舞龍耍獅、節奏輕快的東北大秧歌和剛勁有力的陝北腰鼓。扮演戲曲、傳說中人物的表演最受孩子們喜愛,媒婆、傻公子、濟公等扮相滑稽,惹起陣陣笑聲。

    有趣的是,社火隊中還有回族“花兒”和維吾爾族“麥西來甫”歌舞表演,鑼鼓、嗩吶、口弦(回族樂器)、熱瓦甫(維吾爾族樂器)樂曲交融在一起,更是增添了元宵節的喜慶氣氛。

梅州:千人山歌大對唱喜迎佳節

    新華社梅州2月12日電(林軍強 馬俊煒):“喂喲——!元宵佳節喜洋洋,山歌化作美酒請客嘗……” 12日下午,千名客家山歌歌手在梅州市劍英體育館廣場對唱《客家山歌特出名》,盛大歡快的場面拉開了梅州市2006年客家山歌旅游節的帷幕。

    “客家山歌特出名,條條山歌有妹名。條條山歌有妹份,一條無妹唱唔成。”這是一首在梅州客家地區廣為流傳的山歌。客家山歌自古流傳至今,長盛不衰,具有極強的生命力,已成為梅州客家風俗的一種象征。客家人愛山歌,皆因山歌可以解乏、抒情、言志。據專家考證,客家山歌有《詩經》遺風的天籟之音,是客家人長期勞動和生活中集體創造的民間文藝奇葩。據悉,此次“千人山歌大對唱”已申報吉尼斯世界紀錄。

    本次梅州市客家山歌旅游節活動還舉辦焰火晚會、旅游使者形象大賽總決賽、梅州市經濟社會發展情況介紹會及招商洽談簽約、客家美食節、客家文化研討會、山歌大師記者見面會等活動。

    在當天上午舉行的招商洽談會上,簽約項目投資總額達400億元人民幣,主要涉及電子、機械、電力、旅游等行業,其中投資額達1億元以上項目87個,投資總額達270億元。

    11日,中國烹飪協會還在此舉行授牌儀式,授予梅州“中國客家菜之鄉”稱號。梅州市還在鴻都美食街設立170個美食攤檔,200多種各式客家美食迎接四方賓客。

山西綿山元宵節傳統燈謎大賽吸引海內外“燈謎高手”

    新華社太原2月12日電(記者劉礪平):元宵節期間,由中華燈謎協會、山西晉中旅游局等單位舉辦的燈謎國際大賽引起了海內外華人的關注。一千多燈謎愛好者踴躍投稿,上萬人參與了網上競猜,還有50多名國內外燈謎高手在山西綿山參加了現場比賽。

    本次國際燈謎大賽於2005年11月開始在中華知行網開始發布謎材,得到了包括新加坡以及香港、台灣地區在內的千余名燈謎愛好者支持,應征稿件有1200余條。從2005年12月20日開始,成千上萬的網民參與了網上競猜。

    2月10日晚,50位來自上海、江蘇、福建、湖南、河南、甘肅、山西以及香港、台灣等地區的“謎壇高手”雲集位於山西介休縣的著名旅游景點綿山,參加燈謎國際大賽的現場比賽。經過激烈角逐,湖南隊獲得金獎,上海隊、甘肅隊獲得銀獎,福建隊、江蘇隊、河南隊獲得銅獎。

    我國謎語歷史悠久,早在三千多年前就出現了謎語的雛形《彈歌》。“隱語”形式的謎語在二千年以前的商周時代就已經出現。到了漢朝,便產生了文義謎語。南宋時期,都城杭州每年元宵節放燈活動,一些愛好謎語的人,便把詩謎寫在燈下讓人猜,這樣文義謎語就成了燈謎。

廣東:鄉村飄色投燈真紅火 都市玫瑰珠寶最搶眼

    新華社廣州2月12日電(焦志、鄭天虹):飄色、投燈,南粵鄉村民間傳統活動紅紅火火﹔廣州、深圳等都市則被巧克力和玫瑰烘托著節日的氣氛。

    12日,有中國民間藝術之鄉稱號的粵西吳川市,來自全國的30多支飄色隊伍表演進入高潮,中國首屆飄色藝術大匯演令吳川市梅菉城區大街小巷張燈結彩,綢布緞條滿城飄揚。飄色在吳川市有據可考的時間至少也有1000多年的歷史了,是人們祈求神靈鎮邪去病保平安,企盼豐年的原始祭神求福活動。隻見龍飛獅舞,裝扮艷麗的彩旗隊、彩車隊、儺戲造型隊和嗩吶、歌舞、舞獅隊、舞龍隊從城區主街道慢慢走過,來自各地城鄉的百姓興致勃勃地擠在道路兩旁觀看。飄色是集戲劇、雜技、美術為一體的綜合舞台造型藝術,它運用力學原理,用鋼筋支撐演員,以華麗的服飾加以遮蓋。飄色通常由一至幾人裝扮而成,一般由十一二歲少年擔任,每台飄色一個內容。除《穆桂英挂帥》、《哪吒鬧海》等歷史神話故事外,近年增加不少現代題材。來自各市鎮村的飄色隊伍輪流游行,直到農歷正月十七達高潮。飄色外形的巧妙之處是人物的造型動作和組合在整個飄色活動中都由真人裝扮,並保持一個姿勢和動作不變。

    而在廣州的花都區炭步鎮,水口村的村民則以一年一度的“投燈會”歡慶元宵節。11日晚,4000多村民聚集在康公廟前參加投燈活動,同時也為村裡的公益事業籌集善款。今年村裡制作了33盞寓意吉祥、如意、富貴的花燈,供村民競投,吸引了很多旅居異鄉、港澳甚至海外的水口村人趕回家鄉。“主帥聖燈”“觀音富燈”“鴻運勝燈”“寶蓮燈”等樣式各異的花燈一共競得10萬多元的善款。除去用於當晚“團圓飯”的開支外,其余的善款將投資於村裡的基礎設施建設、老人福利等。

    深圳百余名義工11日接受邀請免費游覽園博園,並在這裡吃湯圓、看電影,度過了一個快樂的元宵節。義工們身上穿的紅馬甲格外引人注目。他們先參觀了恐龍展,又來到綜合館二樓觀看電影,然後是參觀昆蟲展。他們被帶入園博園的探險區,電閃雷鳴中,義工們看到了碩大的毛蟲和嚇人的舞蛛。休息時,義工們紛紛表示,園博園為他們安排的這項活動,讓他們體會到了社會的關愛。晚7時許,在園博園映翠湖邊,義工們吃著精心准備的湯圓、麥當勞等晚餐,觀看音樂噴泉表演。他們將點燃蠟燭的河燈依次從湖邊放入水中。河燈載著義工們的祈禱在湖面星光閃爍,祝願好人一生平安。

    但在廣州,傳統的民間活動並不多見,由於元宵節與西方的情人節隻隔一天,各大商場與花店“玫瑰”商品最為熱銷,如巧克力、珠寶、鮮花等商品櫃台前最為熱鬧。商家的廣告也以情人節為主打內容。

 

延安:元宵節秧歌鬧紅天

 

 

    新華社延安2月12日電(記者於紹良、劉書雲):寶塔山下,延水河畔。嗩吶吹起,蕩氣回腸響徹雲霄﹔秧歌扭起,熱情奔放嫵媚多姿。2月12日是農歷正月十五,近十萬老區人民從四面八邊擁來,紅紅火火鬧起元宵。

    12日的陝北黃土高原天氣晴朗朗,冬日暖陽陽。一清早,來自寶塔、吳旗、安塞、志丹、延川等縣區和一些大型企業的元宵節秧歌展演隊伍就在延安市南橋沿街排開,緩緩向市區的展演區行進表演。彩車鮮麗目不暇接,鑼鼓喧天不絕於耳。紅燈高挂的街道兩旁,早已被從溝溝峁峁裡趕來的陝北老鄉擠得水泄不通。老爺爺老奶奶小男孩小女孩,一個個穿著節日的盛裝,與大姑娘小伙子一起鬧紅了延安的天。

    在延安市中心麗融大廈的中心表演區,延長石油煉化公司代表隊的舞龍和舞獅表演將老區群眾鬧元宵的氣氛推向高潮。條條巨龍在年輕小伙子的揮舞下翻騰跳躍,活靈活現,贏得觀眾一陣陣掌聲﹔黃金色、銀白色的群獅在表演柱上躍上跳下,好不熱鬧,而舞獅小伙故意賣個“破綻”,差點從高高的表演柱上“失足”跌落,則又引起觀眾一聲聲驚呼。

    “過罷大年將幾天,秧歌來到你面前,雖說秧歌不好聽,一來迎春二問安。”“落了鑼鼓住了音,親戚六人聽分明,正月十五挂紅燈,觀燈回家交好運。”陝北秧歌曲道出了具有自娛自樂傳統習俗的延安人心中的祝福與期望。陝北鄉親告訴記者,在延安,不過十五就不算過完年。鬧了元宵,大家便一心一意投入生產。

山東乳山:3000農民秧歌“打擂”鬧元宵

    新華社濟南2月12日電(劉國賢、鄧衛華):山東省乳山市3000多農民12日齊聚市政府廣場,以秧歌“打擂”的形式歡慶元宵佳節。

    這3000多名農民來自這個市15個鄉鎮(辦事處)的601個村。除了初選上的17支傳統的秧歌表演隊外,每個村還派出了拉拉隊,為自己鎮上的秧歌隊“打擂”助威。

    乳山是我國三大秧歌流派——膠東秧歌重要的發源地,秧歌表演鬧元宵是這裡的風俗。前幾年,為了讓城裡人能觀看到傳統秧歌表演,每逢元宵佳節,政府都要花錢請農民到城裡進行秧歌表演。而今年從正月初七開始,這個市共有60多支秧歌隊申請正月十五免費到城裡鬧元宵,有的一個村還有兩支秧歌隊同時申請。由於表演場地限制,政府想出來秧歌“打擂”鬧元宵的點子。

    說起這種變化,城區街道辦事處71歲的農民宋慶鬆一邊演著秧歌,一邊高興地道出了心裡話:“秧歌表演得花錢啊——置辦秧歌表演的行頭得花錢,請人表演得發工資。以前政府花錢請,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俺們農民們還沒有富起來。現在不一樣了,置辦行頭的錢在村裡是小錢,農民也不計較那點工資了,很多人都是自願加入到秧歌表演隊伍中來的,高興就成!”

    上午8時,一聲震天鼓敲響後,秧歌擂台正式擺開了。城區街道辦事處的花鼓隊裡一聲吼:“地方財政突破7個億,鑫山冶金納稅過了億,農民人均收入再增百分之十七,百強(全國百強縣)位次邁了22步再前移!”

    乳山口鎮的花鼓隊迎面叫起了陣,也不甘示弱地回應著:“一年還債7000萬(元),發放解困資金1000萬(元),15項便民利民工程用了4000萬(元),分分厘厘都把實事干。”雖然是叫陣,但是雙方演員個個心裡美滋滋的。

    在長長的秧歌表演隊伍中,有一位“美猴王”,形象逼真,滑稽夸張,讓人忍不住捧腹大笑。走上前一看,表演者竟是一位老大娘。老大娘邊舞邊說:“平常,干部給俺們送科技、送文化,時時想著幫俺致富。如今,俺們的日子好了,沒啥回報,就從鄉下來給自己的父母官們表演節目,算是送禮表謝意!”

    富了起來的農民還學會了公關。每支前來打擂的秧歌隊都有自己的公關車,看板上寫著自己鎮村的優勢和特色,寫著自己村裡的發展變化和“十一五”規劃,寫著農民新的奮斗目標和決心。

    在這種喜慶的氛圍中,很多回家探親的人、還未開學的大學生以及在乳山投資的客商,都加入到表演當中,與農民兄弟扭在了一起。

 

呼和浩特:元宵節鬧出“年”味

 

 

    新華社呼和浩特2月12日電(記者張雲龍、李雲平):按照我國的傳統,元宵節是大年的最後一天。在塞外青城呼和浩特,熱鬧的場面讓市民感覺到了真正過年的氣氛。

    廣場上挂起紅燈籠,街巷裡傳來鑼鼓聲。元宵節就這樣來了!12日上午,春風扑面,艷陽暖人,呼和浩特市中心新華廣場上,彩旗招展,人山人海。來自市區和旗縣鄉村的眾多文藝表演隊,從四面八方聚集而來,給首府的觀眾拜年。老大爺扭著秧歌,老大娘舞著扇子,小伙子踩著高蹺,小媳婦耍著旱船,還有一個“傻小子”,拿著笤帚逗人樂。獅頭搖、龍尾擺,銅镲“鏘鏘鏘”地震天響,讓人心懷激蕩。

    看熱鬧的人們也是一道風景。前面的互相簇擁,後面的抻著脖子、踮著腳尖,靠不過去的人選個高地站著。孩子們騎在爸爸脖子上,聰明人站在自己帶的小板凳上。街道上鬧紅火,廣場上樂翻天。各樣的小吃,各式的小玩意向人們招手,一家人拍張全家福,“非常”男女手拉著手,自得其樂,充滿了溫馨。

    在12日舉行的呼和浩特元宵節民間文藝聯歡會上,最吸引觀眾的還要數腦閣表演。

    “腦閣”為內蒙古西部地區方言,意思是“將東西高高地扛起來”。腦閣表演是內蒙古土默川平原獨有的民間活動,至今已有100多年歷史。表演中,成年人身上套著鐵架子,將表演的小孩固定在上面,通過顫抖、搖擺、走動等動作,帶動上面小孩表演,充分展示其靈活、生動的特點。

    記者在現場看到,10多架腦閣同時進行表演,每架腦閣都是由1位經驗豐富的農民和肩上頂著的兩個小孩組成,將《昭君出塞》《梁山伯與祝英台》《天仙配》《白蛇傳》等傳統戲劇展現給廣大觀眾。

寧海前童萬人空巷鬧元宵

    新華社杭州2月12日電(鄭黎 方敏):從正月十四至正月十五,浙江寧海前童鎮上家家戶戶張燈結彩,人們抬著鼓亭,扭著秧歌,舉辦元宵“行會”,來自上海、杭州、寧波等地的數萬名游客與當地鄉親一起參加了這富有地方風情的元宵慶典。

    久負盛名的前童元宵“行會”始於明代,是一種以歡慶豐收祈求吉祥為主要內容的群眾性自娛自樂自我表演的活動,迄今已有500多年歷史了。每年正月十一過後,前童的大街小巷就熱鬧起來,各村的人們從四面八方匯攏來,爆竹聲聲,鑼鼓喧天,到了正月十四達到高潮,被稱作“十四夜”。

    正月十四(2月11日)中午,記者來到前童,正趕上參加元宵“行會”的大隊人馬集聚在鎮裡的操場上,幾十隻鼓亭和抬閣會集一處,頗為壯觀。

    下午1時半,“行會”開始,由龍旗引導,鼓亭抬閣與舞龍腰鼓隊等前後簇擁著緩步前行。記者看到,鼓亭其實是一個放置鑼鼓的亭閣,高約5米,亭閣精雕細刻,造型別致,由七八個人扛著或推著車輪行走,前後有數人引導。抬閣則是一個活動的舞台,長約2米,寬約1米,下部做成船形,雕刻龍鳳獅麟,披紅挂綠,也用車推著走。

    “行會”隊伍長達一公裡多,浩浩蕩蕩,人聲鼎沸,樂隊曲調古朴粗獷。更令人吃驚的是幾十面銅鼓齊鳴時,聲若奔雷,四鄰百姓齊聲喝彩。鼓亭抬閣所到之處,沿路的村民擺出一碗碗紅棗桂圓木耳湯和橘子等,讓參加“行會”的鄉親品嘗,游客也可免費享用。前童鎮黨委書記顧海飛說,前童民情淳朴古風猶存,由此可見一斑。

    據介紹,前童元宵離不開“鬧花燈”。隨著夜幕降臨,前童的新街志巷成了燈的海洋,鼓亭抬閣被大小的燈打扮得耀眼奪目,家家戶戶門前懸挂著燈籠,流光溢彩,與美麗的焰火互相輝映。接著,披滿彩燈的鼓亭抬閣又開始晚上的表演,遠遠望去如一條燈的巨龍在蜿蜒前行,十分壯觀。正月十五(2月12日)下午3時,記者離開前童時,元宵“行會”正在高潮中,村民們挽留說,今晚還有更精彩的表演。

澳門歡度元宵節

    新華社澳門2月12日電(記者王紅玉):農歷正月十五之夜,澳門被絢麗的節日彩燈裝扮得喜氣洋洋,醒獅表演、木偶表演、燈謎游戲等傳統節目更為元宵佳節的夜晚增添了歡樂氣息。

    晚8點,澳門特區政府民政總署主辦的兩場活動同時拉開帷幕。在燈光璀璨的議事亭前地,由廣東省木偶劇團擔綱演出的傳統木偶戲吸引了眾多市民和游客前來觀看。《龍鳳呈祥》《孫悟空三打白骨精》等傳統戲目,引來觀眾陣陣喝彩。同一時間,盧廉若公園也開始了“元宵金曲夜”,期間,除了懷舊金曲表演外,還設有茶座和燈謎游戲。

    元宵節是澳門人十分重視的傳統節日,今年多個坊會聯合舉辦了“康公情懷賀元宵”嘉年華系列活動。還有社團在這一天舉辦了龍獅齊舞賀新歲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