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信息發布 > 圖片新聞
圖片新聞
三個第一呈現“俄羅斯藝術300年”
發布時間:2006-03-28 12:13 來源: 編輯:汪淼
信息來源: 2006-03-28

    

雕塑家柯年科夫雕像(油畫) 科 林

    中國文化報(朱小鈞):最近幾天,中國美術館又出現了觀眾排長隊購票的場景——俄羅斯繪畫大師群賢畢至,110件現實主義油畫精品薈萃中國美術館——那些曾經在上個世紀出現在中國教科書上的藝術原作今天來到了北京。

    為了更好地還原俄羅斯油畫在故土的展示空間,中國美術館第一次將整個大展的展廳顏色全部置換﹔為了讓觀眾更加透徹地解讀作品,中國美術館第一次培訓的數十名義務講解員全部上崗﹔為了讓更多的普通百姓走進美術館,中國美術館秉承一貫的低票價策略,並在北京圖書大廈、各高校等設立票務代理,在代理處購票成人票價僅18元,學生票8元,這是北京境外引進大型展事的最低票價……

    展廳特別設計:領略原作原地情採

    “這次展覽,我們將展廳依照全部作品的收藏地——特列恰科夫美術博物館的風格重新粉刷與裝飾,讓進入展廳的觀眾得以領略俄羅斯的歷史風情與300年來的繪畫歷程,在欣賞經典藝術的過程中感受俄羅斯文化的韻味。”中國美術館館長范迪安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

    作為俄羅斯年的重要項目,俄方為來展作品付出的保險金額近6億人民幣——大展帶來了克拉姆斯科依、列賓、希施金、列維坦、蘇裡科夫等眾多名垂畫史的藝術家的代表作品:列維坦《在伏爾加河上》、阿爾希波夫《洗衣婦》等都曾在上個世紀我們的教科書上出現,影響了一代中國人﹔阿爾希波夫《手持茶罐的村姑》、希施金《橡樹林邊》、馬克西莫夫《薩沙-拖拉機手》等佳作更是在美術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1955年,43歲的馬克西莫夫來到中央美院油畫訓練班執教,作為蘇聯援助中國的專家, 他的學生——靳尚誼、詹建俊、艾中信、馮法祀等人的名字今天在中國油畫界已經如雷貫耳﹔在他的培養下,新中國第一代油畫家從技法上徹底改變了“土油畫”的面貌——《起家》、《青年工作者》、《劉胡蘭》等一批代表50年代油畫成就的作品脫穎而出。“正是馬克西莫夫的訓練,使我對什麼是結構以及如何表現結構的問題有了比較清楚的認識,使我對造型的理解和實踐開悟了許多。”今天的中國美協主席靳尚誼對那段學習的認識提升到了質變的層面,他的觀點也進一步印證了前蘇聯油畫對中國油畫發展的直接影響。而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中國派出向“老大哥”學習的畫家,今天也都成為了中國油畫的中堅力量。

    “在60年代,我們給小孩子起名字都想用俄羅斯畫家的名字。那個時候我們沒有條件舉辦這樣的展覽,否則,中國美術館的門恐怕也會被擠破了。”原中央美院副院長葉毓中在展覽現場對當年學蘇風潮仍記憶猶新。

    半個世紀的深厚的情感,使得大家對這個展覽的展示效果異常重視。除了展廳顏色的整體置換,對於這些遠道而來的油畫精品,中國美術館在作品展示照明上也頗費心思——本次展覽運用了曾在印象派大展上表現不菲的長焦射燈,光線從展廳頂層直接打到畫面中心,造成一種通透、明暗對比強烈的視覺效果,很多觀眾以為光源來自作品背後,對這種照明方式嘖嘖贊嘆。事實上,這種外表簡單的小射燈每盞就需要6000元,而本次大展中國美術館購置了大約200盞。

    義務講解:觀眾走近繪畫大師

    備展期間,中國美術館網站便在第一時間發布了“志願者征募”消息,同時在中央美院美術史系征募學生志願者,經過美術館的統一培訓,60余名志願者在大展開幕之日全面上崗。

    志願者的義務講解無疑讓觀眾深化了對作品的認識,進一步走進俄羅斯繪畫大師內心。記者拿到的志願者導覽講解稿共計26144字,幾乎對每一幅作品的作者、創作動機、年代、畫面內容、技法風格等各方面都有詳盡的介紹,而美術館要求每個志願者將這些內容爛熟於心,全面解說這些作品的情採。

    “我們的志願者最大的年齡接近50歲,大家對這件事情都很熱情。”來自中央美院藝術管理系的研究生志願者余博告訴記者,觀眾對志願者的講解都特別感興趣,很多疑惑都能夠隨時得到認真的解答。記者在參觀展覽時也發現,每個志願者的身邊都圍著不下20位觀眾,聚精會神地聽著志願者的精彩陳述,中國美術館此舉可謂深入人心。

    據余博透露,開幕以來觀眾問得最多的是作品的真偽問題——似乎很多觀眾都不太敢相信那些當年隻在教科書上見過的名畫今天真的立在自己面前。同時,部分觀眾對於這些珍品的保護工作似乎也憂心忡忡,“這些這麼有名的大師作品,沒有紅外線、紫外線什麼的好好保護,被不文明的觀眾弄臟了可怎麼辦。”一位來自寧波的觀眾對記者說。

    對此,館長范迪安的觀點直接而客觀:“文明觀眾的培養,不需要展覽戒備森嚴。”中國美術館並沒有耗巨資打造紅外線防護展櫃,但是在展廳安排了很多工作人員,及時提醒試圖“親近”名畫的觀眾,這種人性化的服務比花錢做防護更適合中國的國情,也更有利於觀眾文明參觀習慣的養成。

    最低票價:名品和百姓零距離

    和北京其他境外引入的大展相比,中國美術館在票價上再一次展現了國家美術館的低價門檻。

    在代理票務點可以9折購票,“花18元看俄羅斯藝術300年”這樣的標題不時見諸媒體報端。而在3月23日至5月15日近兩個月的展期內,觀眾除了能看到經典的俄羅斯藝術,還可以參觀國畫、雕塑、書法等數個精彩的展覽。“這個展覽太好了,門票也便宜,今天我是一個人來的,周末我會帶著孩子一起來。”一位北京觀眾對記者說。

    記者從美術館方面獲悉,“俄羅斯藝術300年”從籌備到開幕不過兩個月的時間,工作的重心基本都放在如何從俄方拿到最好的作品、如何讓展廳布置得更科學和人性化,而在展覽推廣方面,並沒有投入太多的宣傳經費。“我們給觀眾最實惠的承諾,就是低票價和更多的票務代理,觀眾可以很便捷地買到門票,看到好的展覽。”范迪安表示,美術館方面也在為觀眾開發制定工作計劃,但並沒有把宣傳工作用在地鐵、公交燈箱廣告投放上,也是為了更有效地降低展覽成本,給觀眾帶來最直接的實惠。

    “俄羅斯藝術300年”僅在北京展覽近兩個月,明年此時,中國的藝術精品將在俄羅斯亮相——這次大展帶給我們的不僅僅是300年的俄羅斯繪畫,也展現了中國對待友好鄰邦藝術的嚴謹態度和認真踏實的展覽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