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信息發布 > 圖片新聞
圖片新聞
恢復清末面貌 祈年殿大修後正式開放
發布時間:2006-04-30 10:14 來源: 編輯:汪淼
信息來源: 2006-04-30

    

 

恢復清末面貌的天壇祈年殿29日舉行了隆重的開放儀式。  鄭濤攝

 

 

甘南攝

 

    修繕工程解密

 

    今天上午,天壇裡面鼓樂齊鳴,數十名文物專家、中外記者齊聚天壇祈年殿前。經過近1年修繕、回復清末面貌的天壇祈年殿舉行了隆重的開放儀式,明天開始,祈年殿將正式接待游客。祈年殿是北京現存最大的圓形木結構建筑,是圓形木結構建筑的典范,也是唯一的一座三重檐圓形建筑。

 

    天壇祈年殿、頤和園佛香閣、北海白塔是我國皇家園林的瑰寶,也是北京城市形象的3個代表性建筑,2005年開始,北京市先後對這3個古建進行修繕,天壇祈年殿是最早完成修繕重新開放的。北京市園林管理中心主任鄭秉軍告訴記者,根據工程進度和安排,重新修繕的頤和園佛香閣將於“十一”前後與游人見面,而北海白塔則定於今年年底重新對游客開放。“所有的古建都有一定的維修期,這次全面修繕主要是為了迎接2008年奧運會。”

 

    寶頂金龍重現神採

 

    鎦金寶頂下原有9條鎦金龍,因為時間久遠,在修繕之前已經“滿面塵灰煙土色”了,這次修繕將寶頂重新擦亮,站在祈年殿下面,肉眼就能看到寶頂上飛舞的龍,如果用望遠鏡,可以清晰地看到龍的紋理。

 

    45萬塊城磚替換水泥磚

 

    據天壇副園長曲祿政的介紹,1971年大修時候,祈年殿院內原城磚地面被改成了水泥方磚。此番修復恢復了整個院子裡原有的城磚細墁地面。“面層和墊層都要鋪城磚,兩層總共得用45萬塊。”曲祿政說。城磚一般是22厘米寬、47厘米長。曲祿政介紹說:“這次我們在灌漿的時候都用的是灰泥,為了增加粘合度,還加了面粉、米漿,然後再鋪城磚。鋪城磚的時候要先砍四個面,磨一個面,俗稱‘五扒皮’,這個工序就比鋪水泥磚耗時很多。”除了地面,整個祈年殿院子內所有跟水泥沾邊兒的地方也都恢復了傳統做法,整個祈年殿院子裡,沒有一粒水泥砂漿。

 

    內檐彩畫除塵用糯米團子

  此次大修,祈年殿院內各殿外檐的龍鳳和璽彩畫都根據1935年前歷史照片進行重繪,恢復到光緒年間的歷史原貌。“整個70年代後繪的彩畫做工不夠嚴謹,龍鳳造型走樣。”曲祿政說,此次修繕重新繪制外檐彩畫,內容以龍鳳和璽以及旋子彩畫為主,所有殿座椽頭的“梔花”圖案將恢復成“卐”字圖案。

 

    對於內檐彩畫,此次修繕隻做除塵處理。工作人員用撣子或者其他吸塵工具把灰塵弄走。原則是不能破壞彩畫,也不能弄得塵土飛揚。曲祿政透露說,為了保護原有彩畫,修繕中還採用了糯米團子粘灰的老辦法。

 

    糠皮小火燒出金磚

 

    祈年殿下的三層台基是祈谷壇,曾以“金磚”鋪就,在1971年大修中,也被改為水泥方磚,隻剩最上層台階的南半部分還保留著部分“金磚”。這次修繕恢復祈谷壇原來的金磚墁地。

 

    為了找到跟原來材質一樣的金磚,天壇公園費了很大心力。“歷史上用的金磚都是蘇州制造的,而且隻有蘇州能燒出金磚來。”按照歷史文獻提供的線索,天壇公園找到了一家蘇州窯廠生產的“金磚”。“這次修繕一共用了2萬塊‘金磚’。加上運費,每塊‘金磚’的價格都要幾百元。雖然貴,但這是跟故宮太和殿一模一樣的東西。”曲祿政還告訴記者,之所以會有“金磚”這個稱呼,並不是這種磚裡摻有金沙等物質,而是因為這種磚的工序極其復雜,成本非常高,在封建社會裡,這種磚都是以黃金論價、隻有皇家才能使用的,所以才被稱為“金磚”。

 

    那麼“金磚”究竟是如何燒制的呢?曲祿政介紹說,金磚所用的泥隻有蘇州才有,工匠發現這種泥後,要先去掉表層的耕土,然後確定這種泥的埋藏深度,不能挖地太深,否則土就“生”了。將土取回後,要晾置1年,然後再用火燒,在燒火過程中,要控制溫度,因為木柴火太硬,因此燒窯工人一般都是用糠皮作為燃料,慢慢小火將土燒出來。

 

    一麻一布六灰給原木上地仗

 

    多數游客在古建中游覽時,都會驚訝於其廊、柱油漆能夠歷經多年而光亮如新,而且很少脫落。這裡面其實也有古代匠人的“機密”。

 

    老匠人向記者透露,在上油漆前,匠人們還會進行一個准備程序——上“地仗”,具體分為一麻、一布、六灰8道工序。先用啄縫灰將原木中的木縫地方抹平,然後上一遍通灰,第三步就是“使麻”,就是將用篦子梳好的頭發絲細的好麻橫豎攤開勻實地貼到木頭上,以起到“拉筋”的作用,第四步就是“壓麻灰”,就是在麻上再上一層灰,然後就是“糊布”,這個布的選擇也是有講究的,必須選擇“夏布”,這種布紋理疏密適宜,第六步就是“壓布灰”,將“夏布”粘合到木頭上,最後再經過“中灰”、“細灰”兩個步驟後,上“地仗”的工作才算結束。

 

    一家三代參與祈年殿三次修繕

 

    在參加今天上午儀式的賓客中,古建高級工程師馬旭初先生與祈年殿有格外的“淵源”。82歲的馬老說,他小時候聽父親講,在光緒年間重建祈年殿的時候,他的祖父正是承攬重建工程的“興隆木廠”的大東家,他的祖父負責祈年殿的整個重建工程。馬老的祖父名叫馬輝堂,是清末著名營造專家。而祈年殿在1935年修繕的時候,經營著“恆茂木廠”的馬老的父親馬增祺也全部參與了整個修繕過程,並留下了修建的全套圖紙。1996年5月,馬老將其父生前大修天壇祈年殿工程手記副本(正本已毀)捐天壇珍藏。在此次祈年殿大修中,馬旭初老人捐贈的圖紙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過去的油飾彩畫到底什麼樣,是行龍、臥龍、還是立龍,我父親留下的圖紙中都有記載。”

 

    3次修繕歷史

 

    在祈年殿幾百年的歷史中,經歷了三次重大的修繕。

 

    第一次:清光緒15年(1889年)8月24日,祈年殿遭雷擊起火被焚毀。光緒22年(1896年)重建竣工。

 

    第二次:1935年,北平政府對祈年殿進行了一次大修。著名建筑學家梁思成曾經參與修繕。

 

    第三次:1971年,北京市政府對祈年殿進行了落架大修,並對全部的油漆彩畫進行了重作。

 

    (來源:北京晚報/記者周明杰 龍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