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信息發布 > 圖片新聞
圖片新聞
魅力廣西
發布時間:2006-05-16 09:24 來源: 編輯:kuaner
信息來源: 2006-05-16

開啟“2006北京﹒廣西文化舟”

    黨的十五大以來,廣西文化建設成就斐然:文化事業繁榮發展,文化產業發展初見成效,文化基礎建設力度加大,文化節慶活動蓬勃發展,文化對外交流更趨活躍。廣西正全力打造由民族文化、山水文化、紅色文化和海洋文化組成的包容開放的八桂文化,建設一個以先進文化省區為目標的“文化廣西”。

 

    將於6月9日至19日在北京舉辦的“2006北京﹒廣西文化舟”是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政府以文化為媒整體全面推介廣西的一項重要舉措。

 

    舞台藝術精品璀璨奪目

 

    “清澈的漓水會跳舞,如果你願意在水上踏歌﹔蒼翠的石山會說話,如果你願意用靈魂傾聽”,廣西就是這樣一個能歌善舞的地方,廣西的舞台藝術也因此絢爛奪目。《八桂大歌》、《媽勒訪天邊》、《印象﹒劉三姐》、《漓江詩情》、《太陽童謠》……一個個全新的藝術精靈令世人傾倒,廣西也因此成為國內連續兩年獲得國家舞台藝術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劇目”的省份之一。

  1、《八桂大歌》(2003—2004年度國家舞台藝術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劇目”、文化部第十一屆“文華大獎”)

  2、《媽勒訪天邊》(2004—2005年度國家舞台藝術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劇目”、全國舞劇比賽“荷花獎”金獎第一名、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文化部第十屆“文華新劇目獎”、第七屆中國戲劇獎)

  3、《印象﹒劉三姐》(中國十大演出盛事獎、國家文化部首屆創新獎)

 

《媽勒訪天邊》

 

《媽勒訪天邊》

《印象劉三姐》

《八桂大歌》

    漓江畫派打造成功

 

    廣西把打造“漓江畫派”作為文化發展的一個重大戰略來抓。“漓江畫派促進會”2004年在桂林成立。通過“簽約畫家制”、“項目資助制”等鼓勵創新機制,廣西畫家以群體態勢,傾力打造“漓江畫派”。作為廣西美術創作思路和形象的總代稱“漓江畫派”已成氣候。

  《漓江百裡圖》作者黃格勝、油畫家張冬峰、雕塑家石向東……以其秀美、幽靜、沉著、生動、含蓄的藝術觀念,成為“漓江畫派”的核心。

  

《漓江百裡圖》 作者 黃格勝

 

    年輕作家群體異軍突起

 

    1997年,廣西開始實施作家簽約制度,這一次向文壇的集體沖擊收獲豐碩。一些作品先後獲得了“魯迅文學獎”,實現了廣西文學史上零的突破。廣西文壇迅速活了起來,東西、鬼子、凡一平、張燕玲、張仁勝……這些青年作家的作品猶如“連環炮”在中國文學界炸響,一股更為年輕的“文學氣候”正在這片紅土地上形成。

 

 

    中國—東盟文化交流與合作的前沿

 

    隨著中國——東盟博覽會永久落戶南寧,廣西,正在逐漸成為中國和東南亞文化交匯的中心。在南寧,專門接收東盟國家學生的班級數量和規模年年見漲。光2005年,就有8個東盟國家派出電視制作隊伍到廣西採風。廣西與東盟國家之間的藝術團隊近兩年互訪達80多次﹔一年一度在南寧舉辦的“風情東南亞”匯演更成為展示東南亞國家最新藝術成就的大舞台。

 

南寧國際會展中心

    文化旅游相映生輝

 

    秀美的自然山水風光與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的完美結合,促進了廣西旅游業的發展。十五期間,廣西旅游收入總體上呈快速上升態勢,全區累計接待入境旅游者593.37萬人次,國際旅游(外匯)收入14.33億美元,累計接待國內游客2.14億人次,國內旅游收入1086億元,全區旅游總收入累計1203億元。對廣西來說,旅游在文化中找到路,文化在旅游中找到錢。

 

    廣西“十五”期間旅游業發展情況變化

 

德天跨國瀑布

 

    文化節慶活動豐富多彩

 

    廣西12個世居民族創造了光輝燦爛的民族文化,也滋生了許多色彩斑斕的節日,成為文化“鏈”中的熠熠珍珠。豐富多彩的文化節慶活動弘揚了民族文化,打造了新的文化品牌,帶來人流、物流、信息流和資金流。擁有“中國節慶文化風向標”之稱的南寧國際民歌藝術節,從舉辦之初到2002年,共簽訂577個正式合同,項目金額達240.58億元,還簽訂了214.97億元的商品成交合同。2002年民歌節大膽創新,成立獨資公司——大地飛歌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負責資金籌措和演藝活動的策劃經營,民歌節市場化運作逐步走向成熟,文化品牌向產業品牌提升,近幾年來每年的直接經濟效益都在三千萬元到三千五百萬元之間,探索出中外民族藝術交融與市場化運作相生相濟的成功實踐經驗。

 

(來源: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