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5月22日至24日,來自全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和中直、解放軍的100余名作家及文學評論家匯聚一堂,圍繞農村題材文學創作的發展繁榮進行了熱烈的討論。 這是全國農村題材文學創作研討會在江蘇省江陰市華西村開幕的情景。)
新華社南京5月24日(記者王力):為期3天的全國農村題材文學創作研討會24日在江蘇省江陰市華西村閉幕。3天來,來自全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和中直、解放軍的100余名作家及文學評論家匯聚一堂,圍繞農村題材文學創作的發展繁榮進行了熱烈的討論。作家們表示,農村題材一直是文學創作的重要源泉,當前新農村建設為創作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空間,作家要真正深入生活,貼近“三農”,寫出能夠打動人心的好作品。
“關注新農村,是文學對時代的回應。”創作了《天高地厚》的河北作家關仁山表示,新農村建設是中國農村建設的又一次騰飛和高潮。一個作家,特別是以農村題材為主的作家,趕上這樣大變革的時代,應把握這樣一個歷史契機進行創作。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一次生活的長征,它也向作家發出了相邀同行的深情呼喚。”中國作協創研部主任吳秉杰在專題發言中指出,《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發表後,農村題材創作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以革命要求與政治文化為背景,涌現出了《暴風驟雨》《太陽照在桑干河上》等一批重要的作品﹔文革後以“傷痕”“反思”形式出現的寫作,又將農村題材創作推到了一個新的高潮,出現了《許茂和他的女兒們》《陳奐生上城》等眾多優秀作品。“近兩年來,隨著人們對人文關懷的呼吁,農民群體重新又進入文學的視野。2005年,第三屆魯迅文學獎獲獎中篇基本上都是農村題材創作。”吳秉杰表示,當前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任務與要求將會推動創作,很有可能形成農村題材創作又一次新高潮。
“當前農村題材文學創作總體來說還是不錯的,但還缺乏對新農村的關注。”中國作協副主席、書記處書記陳建功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新農村建設已經在農村大地上掀起了波瀾,許多作家感到了自己的老化與隔膜,他們熟悉的是計劃經濟時代的農民,對現在的農民缺乏了解。這種感覺也會促進作家們深入到生活中去,更加貼近時代的脈搏。
陳建功認為,農村題材文學創作要取得突破,再一次形成高峰,作家們需要解決三個問題:一是能否真正與農民同呼吸、共命運;二是能否跳出農民的處境,關注、關照農民的命運;三是能否到民間去吸取敘事營養、敘事能力,用老百姓喜聞樂見的方式進行寫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