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本網訊:在經濟進一步全球化和社會逐漸邁向現代化的今天,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正日益成為世界各國的共識和全人類的共同行動。 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蘊涵著中華民族特有的精神價值、思維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識,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華民族的重要身份象征。為提高全社會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意識,促進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健康有序發展,文化部委托中國藝術研究院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保護中心向海內外征集的“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標識,在我國第一個“文化遺產日”前揭曉。
通過網上征集、群眾投票和數輪專家評議,最終選出的“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標識。外部圖形為圓形,象征著循環,永不消失。內部圖形為方形,與外圓對應,天圓地方,表達非物質文化遺產存在空間有極大的廣闊性﹔圖形中心造型為古陶最早出現的紋樣之一的魚紋,魚紋隱含一“文”字。“文”指非物質文化遺產,而魚生於水,寓意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源遠流長,世代相傳﹔
圖形中心,抽象的雙手上下共護於“文”字,意取團結、和諧、細心呵護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守護精神家園的寓意﹔標識圖形傳達出古朴和質拙感,一方面反映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存現狀,另一方面彰顯了中國政府和人民保護祖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強烈責任心和使命感,表現出中華民族團結、奮進、向前的時代精神。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標識啟用後,將作為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標志,主要用於研究、收藏、展示、出版等領域。文化部將專門制定相關規定,規范“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標識的使用。
| 上一篇: “中國民間文化守望者”在京頒獎 |
| 下一篇: “中國青年美術家•新農村採風”活動正式啟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