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越劇《梁祝》劇照
中國文化報(裘浙鋒):一個百年傳奇,開始於1906年春天浙江紹興的一個鄉間。
是年3月27日,農歷三月初三,嵊州市甘霖鄉東王村村民把門板鋪在稻桶上,搭成了一個簡易戲台。幾個說唱藝人粉墨登場,開始演戲,一個新劇種——中國越劇由此傳出清脆的墜地聲。
在越劇誕生百年之際,我們趟過中國戲曲藝術的長河,在越劇的故鄉,張望那並不遙遠的草台。
肥沃越劇的草根土壤
一種從鄉間傳出的方言之音,何以能逐漸彌散,沿著不息的剡溪,飄過曹娥江,流入黃浦江,最終風靡全國,傾倒華人世界?一個地方劇種,雖歷經歲月流變,何以能保持百年不衰?
在越劇誕辰百年之際,眾多人在追問。問題的答案,不少能在越劇的故鄉——浙江紹興找到。
穿行在紹興城鄉之間,在鄉間屋檐下,在田間地頭,在街肆酒樓之間,不時有溫婉的越劇之音傳來。在江南的這塊土地上,越劇是滲透在人們的日常生活間的,無論農忙時節,還是閑暇之余,哼唱越劇已成為他們的慣性。
在越劇發源地嵊州,民營劇團有l12個,全年演出3.5萬場左右,演出收入5100多萬元,包括當地道具服裝等相關文化產業在內,總收入達8000多萬元。
不獨嵊州,在浙江紹興一帶的鄉鎮農村,活躍著數百個民間職業越劇團。“草台班子”成員均為本鄉本土的農村女青年。在台上,她們是巧目流盼的藝人﹔在台下,她們仍收拾著自家農田裡的庄稼。
的確,誕生於浙江紹興農村的越劇,走向繁榮的雖是上海這個舞台,但在過去的100年間,她的根從來都沒有離開過這塊養育了她的土地。
近代以來長江下游獨特的江南農耕文化,滋養了一種柔美的鄉音,起步於紹興農村的越劇,一直“講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
越劇是一種草根文化,她來自民間,扎根民間,繁榮於民間。存留於人們記憶中的越劇經典,舉手投足間的水袖,清婉如溪流之水的唱腔,大多圍繞纏綿悱惻的愛情故事而展開,以朴素的人間情懷打動人。
在那些才子佳人的故事背後,越劇其實呈現和濃縮的是一個聲色江南,浸泡在越劇聲色裡的人文江南,一如越劇唱腔般清麗,一如一甩水袖那樣的華美。人們喜愛越劇,一如喜愛那個蕩漾在水中的江南一般。
越劇吸納了江南的靈性,更萃取了江南的民間情懷。
2005年,浙江紹興開通“越劇大巴”,流動的大巴車行駛在紹興的城鎮、農村,為農民、工廠外來女工等提供免費的文化大餐。今年,紹興啟動“越劇大巴”百村萬裡行,將車駛向了更多更遠的鄉村。
的確,在浙江紹興這塊江南的土地上,她傳承的不僅是百年越劇的絕代芳華,更沿襲了以人為本的傳統,因為這是越劇的根所在。
一代又一代的越劇人,之所以能在浙江紹興生生不息,這片土地之所以能持續不斷地走出眾多名伶,其緣由也大多在於此。
培育越劇的社會基礎
一座城市能擁有一種影響世界的藝術,那是一筆寶貴的財富,但單純地守望一種古老的藝術,就隻能讓這種藝術進博物館,太多的事實證明了這一點。
在越劇百年之際,同樣也有人在追問,越劇還能創造下一個百年輝煌嗎?
追尋越劇發展史,不難發現,越劇經歷過興衰起伏,但這種鄉間藝術最終走向了全國舞台。
但也應該清醒地看到,隨時光流逝,不僅社會審美情趣發生了深刻的變遷,更為重要的是,這種藝術所處的社會形態也在發生變革。從一個農業社會轉型為工業化、城市化社會,越劇正進入到一個嶄新的時代中。
如今的觀眾早已不是以往的觀眾,市場也不再是原來的市場,越劇藝術的理念、表達方式、傳播方式同樣已與過去大相徑庭。
曾傾倒眾生的一招一式是否還能演繹曾經的傳奇?曾寫滿一代人記憶的經典劇目還會在當代人間獲得滿堂喝彩嗎?傳統社會中口傳心授的傳承模式,在一個市場環境中是否還能繼續?
越劇藝術在當代的生存困境,不僅來自其本身,更來自外部變化著的社會環境。浙江紹興對於越劇藝術的保護、傳承、發展和弘揚,在這樣的背景下展開。
傳承、弘揚越劇,是實行“舉國體制”,還是另辟蹊徑?2004年,這座有著2500年建城史的城市提出文化強市,將文化戰略提升到經濟社會發展的增強“軟實力”層面,並重點將越劇納入其板塊。
紹興市委書記王永昌博士說,越劇是紹興的金名片,越鄉人民對越劇始終懷有一種獨特的深厚情懷,我們有責任做百年越劇的薪火傳人,努力把紹興打造成為越劇藝術中心、越劇創作生產中心和越劇文化旅游中心,積極推進越劇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使越劇成為具有世界影響的藝術。
在浙江紹興,每年舉辦江浙滬經典越劇大展演,給市民送上越劇的盛宴。紹興市委宣傳部和紹興市文廣局出台精品創作規劃,對一些精品劇目演一場獎一場……一些曾踏訪紹興的人說,這是一片柔音裊裊的土地,柔美的聲音流轉著江南古風。
在這個與越劇一樣有著濃郁江南氣質的城市裡,散落著數百個越劇角——由越劇愛好者自發組織的自娛自樂點,他們連接成一張市民越劇地圖,也拼貼成一個別有風味的紹興文化地圖。
很少有一座城市能像紹興這樣,把一種表演藝術張揚如斯,濃縮為一個地域性的文化符號,進而濃縮成一種區域精神,但正是因為這樣的普及,使越劇獲得了百年復興的廣泛的社會基礎。
在浙江紹興,越劇藝人是這塊土地上的名人。越劇發源地嵊州,當地越劇名伶的舞台裝扮,被做成燈箱廣告,懸挂於街道、廣場等公共場所﹔一無學歷、二無職稱的越劇“草木才子”們,他們獲得的卻是整個社會的尊重,他們被選為紹興市拔尖人才,享受特殊待遇。
紹興有專門的藝術學校,培訓越劇藝術人才,並將其打造越劇人才培訓基地,改變以往傳統的師帶徒模式。
紹興市委宣傳部每年用於扶持文化精品創作的600萬元文化發展基金中,三分之一被用於越劇創作,以獎勵創作新劇本、探索越劇新路。嵊州設立2000萬元越劇文化發展專項基金,每年投入100萬元排戲,並投資1億元辟建文化廣場和中心廣場,
“天地大戲場,戲場大天地”。在紹興,目前尚保存和修復的古戲台約有200個,數量之多、形式之美、建筑之精,在全國也不多見。分布於窮鄉僻壤、鄉鎮集市的這些戲台,記錄著當年的絲竹樂音,記載世代民間藝人的生活軌跡,也收藏了簇擁的人影、如雷的喝彩,成為一本活著的越劇教科書。
東王村香火堂,是越劇誕生地。為保護這一珍貴遺跡,村裡對其進行了整修,展出越劇史料、照片和一些服裝、道具等,讓後人永遠記住那段歷史。
作為女子越劇誕生地的甘霖鎮施家岙村,村裡的“八卦台門”,是當年女子越劇的培訓基地,如今鎮村投資40多萬元,進行了整修。據介紹,今年5月份,這裡重開越劇培訓班,對村民進行免費培訓,讓古老的越劇,重新煥發生機。
牽引越劇的文化脈動
3月27日到28日,越劇的故鄉舉行越劇100周年紀念活動,匯聚了袁雪芬、徐玉蘭等越劇界精英,全國越劇團、越劇研究者、愛好者近千人參加此次活動,以共同尋找越劇成長的足跡。
王永昌認為,一種封閉的文化不可能走向更大的舞台,越劇的傳承,不僅僅是越劇內部的脈動,越劇要在與各種文化的交流碰撞中,循著時代發展的脈絡,發展出新的風格。
“越劇的生命力在於不斷創新。”浙江紹興踐行的理念是:越劇需要在繼承中創新,在創新中發揚。
的確,從越劇的發展史來看,它本身就是一個不斷汲取姐妹藝術營養、不斷創新的過程。
從落地唱書到紹興文戲,從男班藝人到女子科班,從質朴的民間小調到豐沛的越劇唱腔,從簡朴的傳統表演形式到綜合性藝術體制的建立,無一不是藝術改革創新的結果。中國越劇的百年發展歷程,走過的是一條趨新求變、銳意探索、改革發展的輝煌之路。
鑒於此,近年來浙江紹興將越劇創作置身於一個開放的文化坐標中,通過“政府搭台、市場運作”,不僅繁榮了越劇市場,更使越劇在各種交流碰撞中吸納時尚元素、追求新的表現形式。
紹興市文廣局的《越女千古情》(已公演),紹興小百花越劇團的《越王勾踐》,嵊州市越劇團的《書生王羲之》(已公演),上虞小百花越劇團的《白兔記》(已公演)、《梁山伯與祝英台》,諸暨市越劇團的《秦香蓮》等,這些越劇新戲,銳意在越劇唱腔、表演、舞台美術等方面實現了新的突破。
在紀念越劇百年誕辰之際,紹興開展“我與越劇”征文,匯聚海內外越劇迷的動人故事,組織優秀作品進劇場、去廣場、下基層,培養越劇觀眾,特別是年輕觀眾。紹興每年還把越劇團帶到國外演出,雅俗共賞的越劇在海外贏得眾多掌聲。
在紹興各地,經常可聞可見越劇票友的婉轉唱腔、美妙身段。今年,紹興市演出公司組織的江浙滬經典越劇展演,在當地演出25天,上演30台經典大戲,場場爆滿,八成以上是市場購票。
越劇的走向應該是多元的,未來的越劇應該既能表現“陽春白雪”,又能體現“下裡巴人”。無論是城市還是農村,越劇都在草根環境中生存發展,是一種地道的市民文化。
在浙江紹興這塊遍地越劇氣息的土地上,人們在努力重振越劇下一個百年的輝煌。
| 上一篇: 越劇走過百年 紹興10月舉辦越劇藝術節 |
| 下一篇: 京港少年暢想長城迎奧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