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信息發布 > 圖片新聞
圖片新聞
國家圖書館召開向張秀民先生學習活動動員大會
發布時間:2007-04-16 11:13 來源: 編輯:機關黨委
信息來源: 2007-04-16

  4月12下午,國家圖書館在國圖音樂廳召開了全體員工向張秀民先生學習活動的動員大會。國家圖書館館長、黨委書記詹福瑞,黨委副書記、副館長張雅芳,副館長陳力、張玉輝,館黨委委員李致忠、富平、郭又陵出席了會議﹔文化部直屬機關黨委常務副書記王吉、機關黨委辦公室主任景小勇、張秀民先生的外甥韓琦教授應邀出席了會議。會議由黨委副書記、副館長張雅芳主持。


  館長、黨委書記詹福瑞講話 張秀民先生外甥韓琦教授做報告
文化部直屬機關黨委常務副書記王吉講話    

  大會首先由張玉輝副館長宣讀了《國家圖書館黨委關於開展向張秀民學習的決定》,隨後韓琦教授作了關於張秀民先生的事跡報告。他在報告中講述了張秀民先生從小學到大學的求學經歷,介紹了張先生在北京圖書館工作的具體情況,詳細描述了張秀民先生為研究中國印刷史事業做出的貢獻,以及張秀民先生淡泊名利、克己助人、孝敬父母的感人事跡。

  館長、黨委書記詹福瑞會上作了重要講話。在講話中他反復闡述了在當前開展這項活動的目的、意義和必要性﹔並結合我館工作實際,就開展向張秀民先生學習的活動進行了部署和安排,即一是要把學習張秀民先生和學習實踐“八榮八恥”社會主義榮辱觀的重要思想和學習貫徹十六屆六中全會精神、構建和諧社會結合起來。二是要把學習張秀民先生同推進我們圖書館的各項工作結合起來。三是要把學習張秀民先生同我館二期建設、新館開館結合起來。最後,詹館長就學習活動的組織工作提出了要求,要求全館各黨支部、各部門要加強對學習活動的領導、要搞好思想發動、要充分發揮黨員領導干部的表率作用。

  大會最後,文化部直屬機關黨委常務副書記王吉作了講話。他充分肯定了國家圖書館的這次學習活動,並從落實十六屆六中全會精神、構建和諧社會、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等方面對國家圖書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殷切的期望。

  這次動員大會取得了預期效果,不少員工會後都表示,要以張秀民先生為榜樣,學習他愛崗敬業、淡泊名利、克已助人、孝敬父母,對科研工作鍥而不舍的崇高的思想境界和道德情操,為推動國家圖書館事業的發展、為把我館建設成一個現代化、國際化的圖書館而不懈努力,做出新的貢獻!


張秀民先生的生平事跡簡介

張秀民先生
  張秀民生於清光緒34年(1908),譜名榮章,字滌瞻,卒於2006年12月24日,享年98歲。張秀民祖父、父親曾在家裡設私塾教書,家境貧寒。張秀民年輕時在美國基督教長老會開辦的寧波四明中學讀書,學到黃炎培《陳嘉庚先生毀家興學記》一文,對陳在福建廈門興辦學校的壯舉十分欽佩,投考廈門大學文學院國學系被錄取。1931年畢業後,受時任北京圖書館副館長袁同禮之邀,任職於北京圖書館一直到1971年退休。張秀民先生在中國印刷史、中越關系史方面有精深造詣,享譽國際。著有《中國印刷術的發明及其影響》、《張秀民印刷史論文集》、《中國印刷史》、《中越關系史論文集》等。印刷術是中國古代的重要發明之一,也是中國人對世界文化發展的一大推動,但在國際學術領域,中國人對印刷史的研究相當長時間是一片空白。1984年,張秀民推出《中國印刷史》,替中國在國際印刷史研究領域樹立了應有的尊嚴。而這部54萬字的巨著,凝結了張秀民50多年的心血。年過九旬,他還筆耕不輟,繼續增改。

張秀民先生與外甥韓琦合影
  2006年,98歲高齡的張老,在外甥韓琦的協助下,推出《中國印刷史》增訂版。張秀民先生矢志不渝、無怨無悔,在艱苦的環境中堅持科學研究,耗費了幾十年的心血,在印刷史和安南史這兩個領域的研究上做出開創性的工作,取得了令人敬佩的成果。充分體現了張秀民先生刻苦鑽研、自強不息,在學術研究上鍥而不舍的奮斗精神。

  張秀民初進北圖工作,在中文編目組從事古籍編目。他編目時要看原書內容,查閱大量資料,編目質量很高。在編目同時,他很注意收集有關版本印刷的資料,把信息多記錄在草片上,再謄抄成大小筆記約70多本,他還利用工余、午睡和星期日,翻閱了館藏全部355種宋版書、200冊《永樂大典》、數千種地方志、詩文集、筆記雜論,以及西文、中文版本目錄學書籍。為做好圖書館工作,積累了大量的知識。

  張秀民先生長時間在參考部工作,需要幫助國內外學者提供資料查詢,他都高質量地滿足學者需求。郭沫若的秘書,曾替郭老打電話問詢“金壇相國”是誰,張秀民資料都沒查,便脫口而出“於敏中”。“於敏中是江蘇金壇人,華羅庚的老鄉,後來又作了大學士。”英國學者李約瑟,在研究激素荷爾蒙的問題時,發現有些材料中國人早已注意到,便專程來到國圖查找相關資料。張秀民先生負責接待,他告訴李約瑟,哪本書裡有跟荷爾蒙激素有關的資料。張秀民業務精,記憶好,提一個地名,他可以馬上告訴你地名的沿革,這裡出過哪些名人,發生過哪些事,有哪些特產。他在平凡的讀者服務崗位上默默奉獻的精神體現了張秀民先生腳踏實地、愛崗敬業、忠於職守的崇高境界。

  1971年張秀民先生退休,為了奉養老母,他不惜放棄留在北京的機會,而返回鄉下甘願在農村艱苦的環境下生活,以盡孝道,使年邁老母養怡天年。張秀民先生一生飲食簡朴,勤儉節約,每月僅有微薄的退休金,家中又有老母需要奉養,生活非常清貧。在這樣的情況下,他還為了家鄉的公益事業帶頭捐款修建道路、集資辦學。他在鄉居生活,艱苦的環境下繼續從事科學研究,一些單位邀請他,給他良好的生活條件,但都被他婉言謝絕了,甚至在自己生病連付醫藥費都成問題的情況下,也從未在待遇方面向組織提出過任何要求,這些充分體現了張秀民先生孝敬父母、克己助人、淡泊自守、不求聞達,視名利如浮雲的高尚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