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信息發布 > 圖片新聞
圖片新聞
中國劇協梅花獎藝術團 行巴黎 奪“塞納”
發布時間:2007-11-26 14:24 來源: 編輯:kuaner
信息來源: 2007-11-26

    


一出《白蛇傳》  七朵芬芳梅


趙進軍大使(右)笑收小禮



梅花版《白蛇傳》短小精干

   

    中國文化報(趙忱):11月18日晚,中國劇協分黨組書記、駐會副主席、梅花獎藝術團團長董偉走上巴黎阿迪亞爾劇院的舞台,從巴黎文化中心主任侯湘華手中接過“塞納大獎”,至此,為期一周的第三屆巴黎中國戲曲節畫上圓滿的句號。眼前這一幕,彷佛是重溫,因為,中國梅花獎藝術團的到來必定會奪得“塞納大獎”,這並沒有意外之喜。但是,梅花獎藝術團本次巴黎之行以及拿走“塞納大獎”的事實,為連續舉辦了三屆的巴黎中國戲曲節埋下了重要的伏筆。記者知道,董偉團長與侯湘華主任在巴黎最初的會談便談出了不同尋常的協議:以後,巴黎中國文化中心與中國劇協將攜手舉辦巴黎中國戲曲節。這對於一個規模不大、影響不小的在西方文化之都舉辦的中國戲曲節來說,是一個莫大的喜訊。在第三屆巴黎中國戲曲節落幕之後,在中國劇協梅花獎藝術團一行29人於黃昏之際來到位於塞納河畔的中國文化中心時,侯湘華主任與董偉團長再次強調了這個意向,這時,“意向”已經變成確切的消息。在記者看來,本消息與梅花獎藝術團一舉獲得2007年度“塞納大獎”相比,意義更加深遠。

    “白蛇”瘦身,“傳”意非凡

    積極行事,大膽創新,認認真真走穩每一步,是中國劇協以董偉書記為核心的領導班子的工作作風,這樣的作風與中國文聯以胡振民書記為核心的文聯黨組一脈相承。中國劇協梅花獎藝術團成立以來,其藝術步履已經遍及祖國大江南北,也曾遠赴澳大利亞悉尼歌劇院等地上演中國戲劇“梅花盛宴”,贏得了上佳的口碑,成為中國劇協自成立以來最響亮的品牌。

    與之前近行我國澳門、台灣地區,遠行澳大利亞不同,本次梅花獎藝術團奔赴巴黎,參與的是一個立意為“中國戲曲窗口”的戲曲節。作為中國戲劇界的最高指導、聯絡機構,中國劇協分析了巴黎中國戲曲節的學術性、展示性和多元化特色,決意拿出一台具備示范性的戲曲作品,以此秉承梅花獎藝術團“精湛、精品、精致”的傳統,吻合巴黎中國戲曲節沉穩的氣質,若能以此提升巴黎中國戲曲節的藝術含金量,則更加美滿。

    經過反復商榷,他們選擇了昆曲,選擇了經典劇目《白蛇傳》。為了符合巴黎中國戲曲節劇目不超過90分鐘的規定,中國劇協整合了超強的藝術班底,用半年時間完成藝術創意,以浙江京劇團為大本營,在出發前的最後一個禮拜,把7朵“梅花”捆扎成一束,實施了一次中國戲曲內部混血似的創新實踐,濃縮經典之精華,聚會“梅花”之老少,打拼出一台短小精干、行當齊全的昆曲《白蛇傳》,此番舉措,非中國劇協不能構想並完成。值得一提的是,浙江京劇團為中國劇協的巴黎之行作出了突出貢獻。

    2007年11月17日晚,巴黎埃菲爾鐵塔千米之外的阿迪亞爾劇院,第三屆巴黎中國戲曲節評委會主席團以及買票前來的觀眾欣賞到這樣一出精華版的昆曲《白蛇傳》:蔡正仁、楊鳳一、張幼麟、翁國生、王振義、李政成、谷好好7位梅花獎得主在“出將”、“入相”的簡潔背景下,言簡意賅地唱念出來自中國杭州西湖斷橋邊的雋永神話——人蛇痴戀,“梅花”朵朵,文痴武悍,刪繁就簡,既古且新,亦悲亦喜,百年劇場本來小巧,如此水漫金山,情漫心海,著實好看。“減肥”後的《白蛇傳》是這樣“奢侈”:北方昆曲劇院楊鳳一飾演白素貞,王振義飾演許仙,上海昆劇團谷好好飾演小青,天津京劇院張幼麟扮演鹿童仙子和珈藍兩個角色,浙江京劇團團長翁國生除擔任本次演出的導演,還在劇中扮演鶴童仙子和哪吒,揚州揚劇團團長李政成飾演梢翁和二郎神,著名昆曲表演藝術家蔡正仁應邀除了擔任此次演出的藝術指導,還破天荒地演起了法海……大演員一絲不苟扮演小角色,緣於他們對梅花獎藝術團的厚愛,緣於作為中國戲劇梅花之一“朵”的職責,更緣於對中國劇協的信賴,對巴黎中國戲曲節的景仰。

    劇終,掌聲注定經久不息,意外的是,這掌聲竟然持續20多分鐘,起身為梅花獎藝術團鼓掌的評委和普通觀眾,過會兒都必須面對巴黎公交人員大罷工的現實——巴黎的地鐵已經多日不能“交通”了,有個別觀眾是步行了一個多小時才於開演之前趕到劇院的,為了不遲到,大部分觀眾提早出門,結果在演出之前近一個小時就端坐著等候“白蛇”出場了。“白蛇”讓他們驚喜。與此同時,這樣一出《白蛇傳》也是中國劇協梅花獎藝術團成立以來創排的第一部戲曲,它具備很大的藝術潛力和市場適應性,據說在演出當晚就有法國某議員表示,他願意並且能夠為《白蛇傳》在法國的巡演效力。

    中國駐法國大使趙進軍攜夫人觀看了梅花獎藝術團遠道而來的《白蛇傳》,還在演出之後登台接見了演員。他對大家說:你們的演出不僅為法國觀眾展示了中國傳統戲曲的魅力,還為中法文化交流作出了獨特的貢獻。

    11月18日的頒獎晚會主要由梅花獎藝術團撐台,巴黎的歌手、昆曲愛好者也一展才藝,歌手曼妙的《茉莉花》與票友笨拙的《賣水》傳達的是巴黎對於中國文化的情感,蔡正仁的《長生殿﹒哭像》,李政成、翁國生等人的《寶蓮燈﹒劈山救母》使得阿迪亞爾劇院散發著梨園氣息。第三屆巴黎中國戲曲節評委會主席與委員陸續上台,把一個個單項獎頒發給其他團體,最後便是董偉團長與侯湘華主任手捧“塞納大獎”那一幕。

    巴黎中國戲曲節:塞納河畔的中國梨園

    巴黎的天,晴則燦爛,陰則清婉,這晴與陰,平衡著巴黎的陰陽,因此,盡管有著連天的罷工,巴黎仍是和諧的巴黎。街頭那些單一的黑與灰和黑與灰包裹著的巴黎人,合伙掩飾著巴黎絢麗的色彩,讓人對巴黎單一背後的繽紛心存更多的想象。而塞納河就是巴黎的呼吸道,它吞吐的都是藝術,都是文化。在塞納河兩岸的任何一米,都能圈點出法國的歷史和巴黎的現在,自然、人文、建筑,全都不聲不響地傳達著巴黎的神韻。這樣的塞納河和巴黎當然容易讓人想入非非。而我們,古老的東方中國,日新月異的經濟中國,竟然可以在這樣的河岸一側置辦下拿破侖五世後裔名下的房產,把它命名為“巴黎中國文化中心”,使其成為中國人在法國除了大使館之外的另一個家,真是令人欣慰。巴黎中國文化中心是中國在海外建立的第一家文化中心,有洋樓一座,新樓正在建設中,但人手有限,他們須得依賴或者說必須利用巴黎的資源,培育巴黎中國戲曲節這座塞納河畔的中國梨園。歐式的古典建筑與中國傳統文化在此萍聚,使得這裡成為巴黎人了解中國、親近中國的課堂和要塞,成為我們主動宣講中國、展示中國的窗口和平台。侯湘華是這裡的主任,巴黎中國戲曲節是以她為主任的巴黎文化中心主辦的其中一項重要的文化活動,法國文化部是該活動的後援單位。

    巴黎中國戲曲節始於2003年,以後兩年一屆,第三屆上改變了過去請幾個國內戲曲團體演出折子戲的做法,特別請來了杭州越劇院、香港京昆劇場、包頭市漫翰劇團等5家十分“地方”的戲曲團體,請他們在巴黎中國戲曲節上演出長度不超過90分鐘、濃度越高越好的整出戲曲,因為,巴黎的觀眾不是隻看熱鬧的觀眾,他們要看特點,還要看感情,他們想看的是戲,不是戲法。

    應邀來到“中國梨園”做戲曲節評委的都是法國文化部和巴黎中國文化中心推薦的權威專家。評委會主席讓﹒皮埃爾﹒伍茨是法國文化部戲劇總監,評委會委員白樂桑是法國國家教育部中文監察員,戴賀白退休之前是法國駐中國使館文化參贊,現在為漢語教授,紀可梅女士是法國科學研究中心研究員、漢學家、人類學家,費智先生是中國昆曲專家,這樣的評委陣容彰顯著巴黎中國戲曲節的品位和巴黎中國文化中心的凝聚力。讓人感動的是,5位德高望重的專家完全是出於對中國文化的敬重、對中國戲曲的喜愛才出任評委,他們是義務評委,侯湘華主任想要給他們一點必要的評委費都被他們推辭掉了,他們說:天天來看中國戲曲很幸福。戲曲節期間,他們早早地就來到劇場,更早的時候,記者還在附近的咖啡館遇到過他們。他們還帶著親朋好友,穿著好看的衣服,甚至講究的中裝,在巴黎冷俊的冬夜享受中國戲曲帶給他們的豐富的情感。連續5天,他們分別看了越劇《心比天高》、京劇《烏龍院》、評劇《曹妃甸傳奇》、漫翰劇《契丹女》、晉劇《范進中舉》。最後一晚,他們等來了據說實力特別雄厚、陣容特別強大的中國劇協梅花獎藝術團。梅花獎藝術團的《白蛇傳》帶給他們的喜悅還是超出了他們的預計。第二天,他們一致同意把巴黎中國戲曲節的最高獎“塞納大獎”頒給梅花獎藝術團。這既是集體大獎,也是7朵“梅花”的個人大獎。梅花獎藝術團的到來給評委們出了道難題——他們個個都優秀,如果單項獎也頒給他們,那其余的演員怎麼辦呢?最後,可愛的、權威的法國評委們也隻好搞平衡了。這“平衡”,平衡得有理。梅花獎藝術團的團長及團員們都不介意,他們很喜歡他們的“獎狀”——既不是獎杯,也不是證書,是巴黎中國文化中心委托旅法著名中國畫家朱德群特別為戲曲節創作的作品,作品被烤制在精美的方形瓷盤上,斑斕、剔透,梅花獎藝術團在歸國途中小心翼翼地呵護著它,像呵護一朵冬梅。梅花與嚴冬相惜相愛,梅花獎藝術團與塞納河相輔相成。

    11月21日,中國梅花獎藝術團如期趕上飛往北京的CA934,趙進軍大使恰巧也搭乘同一班飛機回國,他們沒有能夠在飛機上暢敘,但大使一定會記得梅花獎藝術團在巴黎演出的《白蛇傳》……梅花獎藝術團的團員們在飛機上打盹,卻藏著雄心:兩年之後,再見巴黎,中國戲曲節該會更加繽紛。不同的是:塞納河沒變,“塞納大獎”頒給了另外的人。中國劇協在巴黎變成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