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圖為來自北川的羌族民間藝術家在表演舞蹈羊皮鼓舞《布滋拉》。實習記者 盧旭 攝
“無論是貧瘠的山坳,還是富饒的平原﹔無論是巍峨的雪山,還是起伏的江岸﹔隻要勞作,就會有心靈的唱吟﹔隻要勞作,就會有美妙的歌聲。”
6月14日是我國第三個“文化遺產日”。當晚,由文化部主辦,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承辦的“2008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展演”系列之一,四川民族民間歌舞專場——“蜀風古韻”在北京民族文化宮大劇院舉行。美妙的歌聲和雄健的舞姿,不僅傳達出四川漢、藏、羌、彝等各族人民堅強、樂觀、豁達、奮進的精神,展示出民族文化的精髓和喚起人們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關注,更代表四川人民向黨和全國人民表達了深深的感激之情。
文化部部長蔡武,副部長周和平,文化部黨組成員、部機關黨委書記常克仁,出席觀看演出,並在演出結束後上台與演員們一一親切握手,表示慰問與祝賀。
蔡武部長即席發表了充滿深情的講話。他說,我們懷著激動的心情看了今天晚上這場精彩的演出,你們的演出給北京觀眾和全國人民帶來了遭受汶川大地震重大災難的四川各族人民戰勝災害、重建家園、頂天立地、不屈不撓的精神。我們向你們表示衷心感謝!汶川大地震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造成損失最大的一次地震。但是正如溫家寶總理所說:多難興邦。突如其來的災難,給四川各族人民造成巨大的損失,但在這場災難中,四川人民乃至全國人民表現出來的“泰山壓頂不彎腰”的不屈不撓的民族精神和對美好生活的渴望與追求,感動了全世界,更顯示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強大生命力。胡錦濤總書記說,我們心連心、同呼吸共命運,就能戰勝任何艱難險阻,勝利一定屬於英雄的中國人民。相信在黨中央、國務院的堅強領導下,在全國各族人民的有力支援下,在世界人民的支持幫助下,英雄的四川人民一定會用自己的雙手重建美好的家園。
蔡武說,這台演出帶來了四川各族人民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再次充分展示了中華民族燦爛的文化,喚起人們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珍視和熱愛。黨和政府高度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文化部也正在採取有力措施,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的要求,落實災區文化重建工作。我們在重建災區美好生活家園的同時,也堅守我們美好的精神家園,把各民族燦爛的文化一代代傳下去,發揚光大,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力量。
全體演職人員熱烈的掌聲,表達了與蔡武部長講話的內心共鳴。
精彩的演出感動著首都觀眾
盡管北京連降暴雨,熱情的觀眾仍然從四面八方趕往民族宮大劇院,既帶著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熱情,也帶著對四川災區人民的一份深深情誼。
一曲悠揚的“金沙江號子”把觀眾帶入了金沙江邊特定的情境中。悠揚抒情且富有韻味的曲調,“一領眾和”的表現形式以及跌宕起伏的旋律風格,充分展現了船工們在金沙江上戰激流、過險灘時勇敢頑強的拼搏精神。此後,宜賓市珙縣民間歌手王嶺女聲獨唱《槐花幾時開》、男聲表演唱《攆野貓》等一一登台,來自5﹒12汶川大地震災區——四川省阿壩州九寨溝縣的民間老藝人白鳳雲的傳人馬蘭、李海燕、李海英、李海霞、胡雪蓮共同表演的女聲表演唱《南坪花曲子》,是集川西北民族(漢、藏、羌)文化為一體的民歌小調,其韻律獨具風味,以自彈自唱的表現形式反映當地人們的歷史、文化與生活。晚會的第二章節“古羌樂舞”展示的是羌族的民間歌舞。阿壩州茂縣的羌笛傳人何王全的羌笛演奏《西喲惹》,表達了對5﹒12汶川大地震所有罹難親人與同胞的緬懷與思念之情,讓觀眾情不自禁地流下熱淚。“西喲惹”為“思念的歌”之意,古老的羌民族在生活中常以羌笛吹奏古曲《西喲惹》來追溯歷史,表達對先祖的懷念之情。汶川縣龍溪巴奪寨、雁門蘿卜寨羌族“釋比傳承世家”的朱金龍、朱光亮等表演的羌族民間舞《布滋拉》(羊皮鼓舞),是羌族“釋比”文化的重要載體和表現形式之一。“釋比”是羌族文化的傳承人,他們不僅是歷史文化的傳播者,還是民族的歌唱家和舞蹈家,他們在整個羌族文化傳衍活動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晚會的“涼山彝風”和“康巴舞韻”部分分別展現了彝族和藏族豐富的民族歌舞。
從演員們盡情投入的表演中,我們不僅看到了民族民間歌舞的精髓,也看到了非物質文化遺產所起到的凝聚人心、慰藉心靈的巨大精神作用,更看到了災區人民的堅強、樂觀、奮進的精神。
當羌族民間藝術家以一曲《西惹木》(開壇酒歌)代表四川災區人民向黨和全國人民表達內心的感激之情,並將美酒送上觀眾席時,演員和現場的所有觀眾都抑制不住激動的熱淚,經久不息的熱烈掌聲將全場氣氛推向了高潮。
“我們是來向黨和全國人民表達感恩之情的”
這台“2008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展演”的歌舞專場演出,還承擔著另一個真誠的使命。四川省文化廳副廳長胡繼先介紹說,這台晚會由於地震的原因,還有一些倉促的地方,但是代表了四川各族人民特別是災區人民的深深感激之情。
為迎接第三個“文化遺產日”的到來,“2008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展演”較早就確定了四川民族民間歌舞演出專場。四川省文化廳積極配合,認真籌備,確定了以漢族、羌族、彝族和藏族演員為主的演出節目。然而,5月12日那場突如其來的特大地震使得舉辦這場演出面臨著巨大困難。
四川民族民間歌舞專場的藝術總監、四川省音樂舞蹈研究所副所長楊莉告訴記者,地震之後,文化廳決定取消羌族這一部分的展演,但阿壩州等地表示要堅持演出,一定要去北京展示羌族地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表達堅守精神文化家園的決心。省文化廳在聯系到了汶川17位羌族民間藝術家之後,立即准備演出方案,跋山涉水,幾經波折,在汶川縣的安置點一個帳篷挨著一個帳篷地將汶川、茂縣地區的“釋比”文化傳人找到,並於6月5日把他們接到了成都組織排練。
楊莉告訴記者,剛開始排練時,巨大的心理壓力讓這些演員難以進入狀態。在輔導老師的疏導下,漸漸地,演員們才將注意力集中到表演上來。
對於此次進京表演,來自汶川縣龍溪鄉阿爾村的羊皮鼓舞表演者楊俊清說:“我們是來向黨和全國人民表達感恩之情的。”在羌族舞蹈中,有許多是表達對大自然的崇拜,同時,正如他們在歌詞中所唱的那樣,祈請祝福並保佑人們平安吉祥。
涼山彝族自治州布拖縣文化局長史黑,是此次來京演出的涼山彝族表演板塊的領隊。談及此次進京演出的過程和感受,這位質朴的中年彝族漢子略顯激動,他說:“6月7日,我們從家裡出發,走了3個小時的山路,一直走到公路邊上,有車來接我們去成都。坐了8個小時的汽車,大概走了500公裡,到成都後排練了幾天,6月12日到北京。我們覺得應該通過我們的表演把本民族美好的歌舞展示給大家,感謝大家。”
民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一定要傳承下去
茂縣文聯秘書長、副主席余光元對此次地震給羌族文化帶來的損失十分擔憂。他說:“羌族沒有自己的文字,民間文化藝術基本上依靠口傳身教。羌族人口一共是30萬,會說本民族語言的大約有15萬,懂民間文化的人就更少了,這些人基本上集中於汶川、茂縣。‘釋比’是最關鍵的文化傳承人,在這次地震中有一些人遇難了,具體的統計數字還不知道,民族文化所受到的破壞是相當大的。”當談到災後文化重建的話題時,余光元介紹說:“四川省文化廳已經召開了會議,將在茂縣建立羌族文化保護核心區,輻射北川、汶川、理縣、鬆潘等地。”
阿壩州茂縣的羌笛傳人何王全告訴記者,盡管目前在茂縣具有吹奏羌笛深厚技藝的人隻有他和當地歌舞團團長倆人,但是近幾年來,隨著他在各地進行羌笛表演,已經有十幾個羌族同胞慕名而來向他求教。如今,何王全也在中小學校招收了一批孩子培養。“很多家長都願意把自己的小孩送到我這裡來學習羌笛,”說到這裡,何王全臉上現出欣慰的神情,“我相信,吹奏的人多了,愛好的人自然也會多起來。”盡管如此,經費問題仍亟待解決。“如果有更多經費方面的支持,我的很多設想便可以實現,比如錄制羌笛技法的教學片,讓這門技藝得到更多的學習者。”何王全說道。
在這次特大地震中,北川、汶川、茂縣3個羌族聚居區現存的“非遺”實物和普查資料全部被埋,遭受了巨大損失。但楊俊清和他的伙伴們表達出堅定的信心和樂觀的態度,他說:“盡管在這次地震中我們失去了許多珍貴的資料,但隻要人還活著,我們就一定要把民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