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福建華安二宜樓 新華社記者 姜克紅 攝
7月6日,在加拿大魁北克城舉行的第32屆世界遺產大會上,中國“福建土樓”通過審議,被正式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當地時間7月6日下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開始對候選的世界文化遺產地進行審議。當天下午6時30分許,第三個接受評審的中國“福建土樓”以全票順利通過審議。
成為世界文化遺產的“福建土樓”由“六群四樓”組成,包括永定縣的初溪、洪坑、高北土樓群及衍香樓、振福樓,南靖縣的田螺坑、河坑土樓群及懷遠樓、和貴樓,華安縣的大地土樓群。這些土樓或方或圓,以圓為主,如珍珠般散落在閩西南的綠水青山間。
專家認為,“福建土樓”是東方血緣倫理關系和聚族而居傳統文化的歷史見證,體現了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大型生土夯筑的建筑藝術成就,具有“普遍而杰出的價值”。
據悉,2000年4月,福建省省長辦公會議確定將永定、南靖、華安三縣46座土樓組成“福建土樓”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由此啟動“福建土樓”申遺工作。在文化部、國家文物局等部委的大力支持下,福建專門成立了省“福建土樓”申遺工作領導小組,制定出台了《福建省“福建土樓”文化遺產保護管理辦法》,指導省文化廳和龍岩、漳州等地黨委、政府推進相關工作﹔省文化廳積極落實省政府意見,密切聯系兩市三縣,完成了申報文本和保護規劃編制工作,積極開展“福建土樓”保護和整治工作,全方位展示“福建土樓”的價值和內涵,認真做好向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評估專家匯報等工作。
相關鏈接
“福建土樓”遵循了“天人合一”的東方哲學理念,就地取材,選址或依山就勢、或沿循溪流,建筑風格古朴粗獷,形式優美奇特,尺度適當,功能齊全實用,與青山、綠水、田園風光相得益彰,組成了適宜的人居環境以及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景觀。
福建土樓產生於宋元,成熟於明末、清代和民國時期。世遺土樓中最古老和最年輕的均在初溪土樓群,直徑66米的集慶樓已屆600歲“高齡”,直徑31米的善慶樓則僅有30年歷史。
(中國文化報/劉修兵 蘇功庭 林靜)
| 上一篇: 第六屆江浙滬經典越劇大展演7月13日在滬落幕 |
| 下一篇: 全國文化廳局長座談會在鄭州召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