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信息發布 > 圖片新聞
圖片新聞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成果展即將舉辦
發布時間:2006-02-07 16:08 來源: 編輯:汪淼
信息來源: 2006-02-07

    由文化部、國家發展改革委、教育部、國家民委、財政部、建設部、國家旅游局、國家宗教局、國家文物局共同主辦,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國家博物館承辦的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成果展,即將於2006年2月12日在中國國家博物館隆重開幕。今天下午,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成果展新聞發布會在文化部舉辦,文化部副部長周和平、文化部社會文化圖書館司司長張旭、中國藝術研究院王文章、中國教科文全委會秘書長田小剛、國家民委文化宣傳司司長金星華、宗教局辦公室副主任任繼春、中國藝術研究院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保護國家中心主任田青等出席了發布會。周和平同志做了重要講話。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成果展新聞發布會2月7日在文化部舉辦

文化部副部長周和平做重要講話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成果展新聞發布會會場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成果展是我國政府舉辦的第一次全面反映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成果的大規模重要展覽。展覽的目的是深入宣傳我國政府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方針、政策和保護措施,全面反映我國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取得的成就,喚起全社會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自覺意識,進一步推動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

    展覽由“綜合版塊”和“地方版塊”兩大部分組成。重點展示我國改革開放以後、特別是新世紀以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取得的成就,其中包括我國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調查研究、實施“中國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建立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等內容。在綜合版塊,主要闡述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大意義、必要性和緊迫性,宣傳黨和國家關於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方針、政策、措施﹔回顧新中國成立後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政府及相關機構、團體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方面所進行的重要調查、整理、研究和保護工作及成果﹔著重介紹和宣傳我國現有非物質文化遺產主要資源及分布、中國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成功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的昆曲藝術、古琴藝術、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和蒙古族長調民歌﹔展示非物質文化遺產重要傳承人的技藝。在地方版塊,具體介紹和宣傳現階段全國各省、市、自治區實施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及“中國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所進行的工作與所取得的成果,介紹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

    展覽開幕當天正值元宵佳節,屆時,在各色燈彩裝點的濃郁節日氣氛中,大量的精彩圖片以及許多難得一見的珍貴實物將盛裝登場,如唐宋古琴、清代升平署劇本、《二泉映月》原聲採錄設備及“瞎子阿炳”當年親自演奏的《二泉映月》、大型雲錦織機、老式商業招幌、高山族木雕、彷宋針灸銅人、江永女書、水族水書、樹葉信、貝葉經、少數民族典籍善本和各種手抄本等等。展覽還專門安排優秀的傳承人為觀眾作制瓷、染織、刺繡、泥塑、剪紙、年畫刻印、唐卡繪制、風箏扎制、提線木偶等項目的現場表演。

    為配合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成果展,主辦方還將於2月12日、13日、14日在民族宮大劇院舉辦三場“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成果展專場文藝晚會”。屆時,觀眾們將欣賞到極富古典審美意蘊的昆曲折子戲《牡丹亭﹒驚夢》、古琴曲《流水》、泉州南音表演﹔富於地方及民族特色的山西左權民歌、雲南民歌海菜腔、侗族大歌、蒙古族長調民歌、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表演以及歷史悠久、動靜結合的少林功夫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