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信息發布 > 圖片新聞
圖片新聞
《金色記憶—新中國早期文化交流口述記錄》新書發行座談會發言摘登
發布時間:2012-10-31 08:18 來源:中國文化報 編輯:馬思偉
信息來源:中國文化報 2012-10-31

黨組書記、部長 蔡武

黨組副書記、副部長 趙少華


蔡武(左)、周巍峙(中)與王楚光(右)交談。

蔡武(左)與王楚光(右)親切交談。

趙少華(左)與資華筠(右)親切交流。

    10月29日,由文化部主辦,文化部外聯局、中國文化報社共同承辦,中外文化交流中心協辦的《金色記憶——新中國早期文化交流口述記錄》新書發行座談會在北京港澳中心舉辦。文化部黨組書記、部長蔡武出席會議並發表重要講話。文化部黨組副書記、副部長趙少華出席並主持會議。文化部外聯局局長侯湘華,中國文化傳媒集團董事長、總經理兼中國文化報社社長劉承萱,中外文化交流中心主任蒲通代表承辦和協辦單位出席會議。劉承萱在會上做重點發言。 
    歷經3年的精心籌備、打磨,由蔡武題寫書名、趙少華主編、作家出版社出版的《金色記憶》一書終於正式與讀者見面了。通過周巍峙、田華、王昆、資華筠、鄭小瑛等老一代文化藝術工作者對其親身經歷的深情回憶,該書以37篇文章、300余幅珍貴歷史圖片,真實記載和生動呈現了新中國早期的對外文化交流往事,搶救性地收集、整理了那段鮮為人知的珍貴歷史,得到了老藝術家、對外文化工作者和到會全體嘉賓的高度評價。全書按採訪時間先後排序,重點選擇文化藝術界名人為主要口述記錄對象,並抽樣選擇了少數老一輩對外文化工作者。由於時間和本書篇幅所限,參與本書口述回憶者隻是那些有著豐富對外文化工作經歷的老藝術家、老一輩對外文化工作者的代表和縮影,更多的曾作出過重要貢獻的人和精彩的故事,憾未收入此書,隻好留在今後彌補。 
    對如歌歲月的深情回憶、對新時代文化工作的熱忱期待、對《金色記憶》及其iPad版本的品味與討論……座談會上,對外文化交流戰線的老將新兵歡聚一堂、暢所欲言,令會場充滿了溫暖和喜悅的氣氛。 
    蔡武(文化部黨組書記、部長): 
    今天看到我們在座的老藝術家、老前輩身體很好,精神很好,我心裡特別高興、欣慰。 
    在座的各位老前輩過去為中國的文化建設,為新中國的對外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貢獻。現在又通過你們的口述、回憶,把你們寶貴的精神財富毫無保留地奉獻出來留給後人,我對此表示由衷的敬佩。在此,我也要向積極支持、參與《金色記憶》一書採訪、出版、發行工作的各位老同志,向中國文化報社、中外文化交流中心的同志們表示感謝。正是由於大家的辛勤勞動,才使得我們對早期對外文化交流的歷史有了更鮮活、生動的認識,也使我們能從中汲取最寶貴的經驗,汲取鼓舞我們前進的精神力量。 
    新中國成立之初面臨著極其復雜的國際環境,黨中央制定了“文化先行,外交殿後”的方針,對外文化交流成為當時百廢待興的中國與外界打交道的極少數選擇之一。回首當年那一段如詩如畫、波瀾壯闊的對外文化交流歲月,閱讀和傾聽老一輩藝術家的深情回憶和心路歷程,使我們當代文化工作者充滿了敬佩之情。可以說,早期對外文化交流是新中國文化史上的一座裡程碑,其意義非常深遠。 
    早期對外文化交流是新中國外交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在特殊情況下外交的重要手段。當時,新中國和很多國家在政治上還沒有建交,文化項目先行開路,拉近了新中國與世界各國人民之間的距離,為後來的外交發展披荊斬棘,擔任先鋒;早期對外文化交流是整個對外文化事業發展的重要基礎,其在推動中國文化走向世界的同時,也將歌劇、芭蕾、油畫等西方經典文化不斷地引入中國。中國文化在繼承中推陳出新,中西文化在交流中共同進步。縱觀世界文化發展史,文化繁榮的一個重要條件正是開放和包容;早期對外文化交流是優秀藝術人才的成長搖籃。那段時期,對外文化交流在開拓文化事業的同時,也培養了一大批優秀的藝術家,梅蘭芳、周巍峙、田華、王昆、賈作光、資華筠等各個領域的佼佼者走向和活躍在國際舞台,在他們的培養和影響下,一代又一代文藝人才和文化干部茁壯成長,肩負起了中國文化建設的重任;早期對外文化交流也是對外文化工作者一份最好的歷史教材。通過老同志的回憶和講述,我們更加清醒深刻地看到黨中央在新中國成立之初,對國際形勢的判斷、所制定的正確的方針政策,看到毛主席、周總理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對文化事業的親切關懷,看到新中國如何沖破西方勢力的封鎖、圍堵,走向世界,看到我們的文化工作者展現“光明中國”“文化中國”的一系列精彩瞬間;早期對外文化交流是文化外交事業的精神財富。那段歷史光彩奪目,凝聚和閃爍了一代文化工作者對祖國和人民的赤誠之心,對事業、對藝術的追求。 
    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也是最好的精神力量和事業指南。今天,《金色記憶——新中國早期文化交流口述記錄》出版了,翻開這本墨香四溢的新書,一份厚重歷史感、一份感動之情在我們心中油然而生。飲水思源,老一輩藝術家心系祖國的高尚情懷、奉獻精神,對藝術永無止境的執著追求是中國文化的寶貴財富,也是中華民族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精神的集中體現,將激勵一代又一代文化工作者不斷開拓進取,報效祖國。
  趙少華(文化部黨組副書記、副部長): 
    在文化部黨組的重視與關心下,2009年5月,由文化部外聯局牽頭,中國文化報社、中外文化交流中心參與,共同啟動了新中國早期對外文化交流搶救性回憶項目,3年多來,在有關方面的支持和協作下,這一項目得到了順利實施、有序推進。《中國文化報》記者共採訪了50多位老同志,發表了38篇系列文章,獲得了廣大讀者的熱烈歡迎與積極評價。中外文化交流中心拍攝記錄了近30位老藝術家60多個小時的珍貴視頻資料。在文化部外聯局、中國文化報社的共同努力下,《金色記憶》一書今天正式出版了。應該講,這項工作是文化部搶救早期對外文化交流歷史,填補新中國成立初期文化交流檔案空白的一項重要工作。同時,也是我們當代文化工作者的應盡之責和以實際行動推動文化發展、繁榮的體現。 
    文化部黨組對於此項工作高度重視,蔡武部長多次做出重要批示,他在這項工作啟動後不久的2009年11月3日親自參加了新中國早期對外文化交流座談會,做了重要講話。今天,蔡武部長又在百忙之中抽出時間與出席座談會的各位老藝術家、老領導們見面。蔡部長所做的講話不但總結了新中國早期對外文化交流對改善新中國國際環境、推動國家外交和文化事業的歷史性貢獻,還重溫了老一輩藝術家為了祖國的富強、人民的幸福而矢志不渝的奮斗精神。 
    在老一輩藝術家的感召之下,中國的文化事業將會獲得社會各界越來越多的理解與支持,大家共同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目標努力奮斗。相信老一輩革命者的文藝精神將在我們心裡永存,將在我們實踐工作當中加以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