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信息發布 > 圖片新聞
圖片新聞
“盛裝華彩:中國-東盟服飾文化展”在京開幕
發布時間:2014-04-09 14:54 來源: 編輯:國際交流與合作局
信息來源: 2014-04-09

  2013年10月習近平主席訪問印尼、李克強總理出席第16次中國-東盟領導人會議取得重要成果,並將2014年確定為中國-東盟文化交流年。作為“2014中國-東盟文化交流年”開幕系列活動之一,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主辦,中國對外文化集團、中國婦女兒童博物館承辦的“盛裝華彩:中國-東盟服飾文化展”8日在中國婦女兒童博物館開幕。4月10日,還將舉行以“中國-東盟服飾文化的傳承與發展”為題的設計師對話。

  中國與東盟各國的服飾文化歷史悠久,具有豐富的審美價值與文化內涵。本展覽通過動靜結合的方式,集中展示中國與東盟各國服飾文化的發展與成就,呈現一幅文化交融,經緯相織的錦繡畫卷。展覽包括靜態展覽、動態服飾秀及專題對話等環節,共展出來自中國及東盟十國的盛裝服飾精品100余件,並通過體驗式互動促進各國服飾專家及設計師之間的深入交往。

  展覽主題為“盛裝華彩”。盛裝是中國與東盟各國在文化傳統中的鮮明共性,而又各具特色與韻味,體現了“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文化關聯。盛裝是各國服飾文化的精髓所在,凝聚著傳統、藝術、工藝、時尚等各個方面的成就,是一部解讀歷史、社會、人文的百科全書。盛裝的穿著、配飾、展示過程往往復雜而庄重,具有禮儀規范,各組件的寓意美好而深刻,真實反映了各國服飾制度的特點。盛裝展現著人生中乃至歷史上的重要時刻,無論在個體的成年、婚嫁、晉級、壽辰中,還是在集體的節日、慶典、事件中,都扮演著顯示身份、表達情緒的角色,信息量極為豐富。盛裝是視覺的焦點與饗宴,風格、形式、色彩、材料集中體現不同民族的審美特色,具體穿著者的演繹為其注入生命力與神採,其華美的光彩折射出不同文化間的交相輝映。“華彩”一詞既直觀地體現了盛裝在視覺上的輝煌炫麗,也是一個音樂術語(cadenza),表示樂章中即興創作演繹的精彩段落,是作品的有機部分又具有獨立特色,恰好進一步強調了中國與東盟各國服飾文化融和多元的面貌。 

  本展覽的靜態展示部分綜合考慮服飾文化,特別是盛裝這一文化現象在歷史、社會、人文領域的角色與內涵,以服飾的“源”“流”“工”“藝”“情”為順序線索進行敘述。衣冠服式是人類文明的反映,從遮體避寒,表達信仰,圖騰象征,到辨別身份,維系倫常,推行儀禮,服飾兼具實用與精神的雙重功能。服飾文化歷代相承,隨著社會思想、禮儀制度、生活環境與審美情趣的變化而發展革新。民族傳統盛裝服飾集中體現了人們對社會禮儀的尊崇,與對自身的真誠與尊重。地域自然條件的豐富以及各民族文化交往的頻繁與密切,使亞洲東南部地區形成了多樣的生活模式和多彩的民族服飾文化。相互間的影響、借鑒與吸納使服飾產生多姿的流變,形成無數分支,更為寬厚豐滿。衣飾之華美得益於工藝之精湛。紡織、印染、刺繡、編結、鑲嵌、手繪等工藝被恰如其分地運用到服飾中,與面料款式相映生輝,提升著服裝的品位與價值。服飾是創造力的集成與實現,洋溢著時尚魅力的精致服飾成為視覺的焦點與饗宴,體現著打動人心的審美價值。無論在個體生命的重要時刻,還是社會的重要活動中,服飾都扮演著顯示身份,體現性格,表達情緒的角色,所傳遞的信息量極為豐富。衣冠服飾不僅僅具有傳達社會思想的符號意義,更是因人而異,以人為本的精神體驗。

  展覽中東盟各國的服飾精彩紛呈。來自柬埔寨的天然柬絲面料制成的“山朴”,泰國的“絆尾幔”紗籠和“帕農”紗籠,緬甸的“籠基”,馬來西亞的“巴迪”,老撾傳統色彩圖案的服飾,越南的“奧黛”,文萊的“巴汝”,菲律賓的“蝴蝶服”等均體現了東南亞國家服飾文化的豐富多元。特別是印度尼西亞國家博物館帶來的來自蘇門答臘、雅加達、巴厘、爪哇等地區的六對傳統結婚禮服華麗隆重﹔新加坡國家博物館攜手時尚設計師素娟,將源自馬來、中國、印度傳統服飾的旗袍、衫服、紗麗和“雅服”紗籠進行現代詮釋,為觀眾展現視覺的饗宴與創造力的價值。

  “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章服之美,謂之華。”由中國婦女兒童博物館、首都博物館、NE﹒TIGER華服等機構提供的展品凝聚了中國服飾文化的包容寬厚,精深卓絕與恢弘氣度。所展出的清代漢族對襟褂裙、滿族繡花氅衣做工精細,織繡精美﹔清代巴爾虎蒙古王妃銀鎏金鑲珊瑚頭飾造型奇特,富麗堂皇﹔苗族銀衣盛裝、侗族馬尾繡盛裝、彝族蠟染補花女服等均顯現了中國民族服飾的歷史、文化、精神、藝術價值,是當今世界最突出的文化遺產之一。傳統民族元素成為時尚設計的重要借鑒,具有傳承與創新精神的服飾正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中國人的生活方式與文化觀念。雲錦、緙絲、刺繡、剪紙、結繩、手繪等寶貴的傳統工藝被應用於現代服飾中,通過有識之士的保護、復興與能工巧匠的傳承、創新,煥發勃勃生機。例如此次展出的現代服飾精品“鸞鳳雙棲牡丹”華服,採用緙絲發展史中具有裡程碑意義的七種技藝——本緙絲(腹部)、明緙絲(領部、袖口)、鋁緙絲(胸部)、引箔緙絲(腰部)、絨緙絲(雙肩)、雕鏤緙絲及紫峰緙絲(後背),具有相當高的歷史、藝術和收藏價值。

  展覽現場還以多媒體形式播放中國-東盟人文與服飾方面的多部專題片,便於觀眾領略和理解各國文化生態環境。其中包括由中國商務部制作的《錦繡中華》。影片於2012年12月20日首次亮相紐約時代廣場“中國屏”,將中國絲綢的文化之美、工藝之美、時尚之美逐一呈現,在重溫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絲綢歷史文化的同時,向世人勾勒出了“絲綢之路經濟帶”與“海上絲綢之路”建設的美好願景。 

  展覽將持續至4月17日。